站内搜索:
全国第一!解码广东红树林稳定增长的深层逻辑
日期:[2025-07-26]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位于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的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新快报记者 邓迪/摄

■中山崖口红树林。冯伟光/摄

■淇澳红树林候鸟季。张福庆/摄

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从空中俯瞰,在我国大陆的最南端,自潮州饶平柘林港一路向西,掠过14个地级市、39个县区,直至湛江徐闻,一条翠绿如链的红树林在海与陆之间蜿蜒铺展,宛若一道绿色“城墙”。这里,便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缘何如此葱茏?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造林

已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3352.7公顷

“哇!好多白鹭!”日前,新快报记者甫一走进茂名市电白区水东湾红树林保护区,便被头顶上翅膀扇动的声音所吸引。

这里,距离区政府不过几分钟车程,曾因不合理围垦、水产养殖无序开发和填海造地等成为“城市伤疤”。后来,通过轰轰烈烈的红树林造林行动,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之一。

沿着滨海栈道向海中走去,水面上的一座座“绿洲”更加清晰。此刻,潮水已然退去,红树的深绿的带着蜡质光泽的叶子互相摩挲,发出沙沙的轻响。其下,盘根错节的根部像无数支淡褐色的玉簪,斜斜插在滩涂里。水间,一抹一抹的绿随着涟漪泛开。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以为红树林的种植跟陆地种树一样,就是挖个坑,把树苗放进去,后来才发现完全不一样。通过精心选苗、改进种植方式、引进外来品种等方式,终于将脆弱的红树林养活。据统计,水东湾沿岸滩涂已营造出数千亩的连片红树林。

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自2020年至2025年4月底,全省已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3352.7公顷,修复2354.46公顷。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即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海域、惠州惠东考洲洋也将以全新的面貌示人。

致富

生态养殖+文旅融合,绿与金兼得

去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了首次全球红树林评估,全球50%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风险,19.6%的红树林面临极高的崩溃风险。据悉,围塘养殖、围海造田等人类行为,是红树林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然而,如果直接清退养殖塘,将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二者如何得兼?湛江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2021年,湛江市在东海岛西侧开启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生态耦合共存模式营造试点示范项目(总面积约370亩,含原生红树林40亩),共种植红树林面积170亩,在保留原有鱼虾混养养殖方式基础上,增加牡蛎、蟹、革囊星虫、泥丁等养殖品种,形成水域+林下多层次立体养殖系统。

经过3年的生长和管护后,红树覆盖面积比例由10%提高到60%,红树植物保存率达到90%,养殖产品生长情况良好,实现红树植物“种下去”,水产品“养得活”,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兼顾沿海渔民生计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创新途径。

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红树林之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今年7月初,岭南师范学院“大鱼治水”突击队的学生调查团来到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世乔村,开启一场研学之旅。

世乔村村委会副主任许何昌告诉新快报记者,近年来,村里迎来一批又一批旅游观光、学习交流、研学的团体和个人,他们既看风景,又学习如何“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据介绍,景区还常吸引香港旅游团的到来。这些香港游客尤其喜欢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生蚝。

“不少香港游客到来前都会跟我早早预订,坐完游船吃上新鲜、肥美的生蚝,成了他们的‘惯例’。”世乔村村民、采取了生态耦合共存模式的生蚝养殖户许建强告诉记者,看到自己辛苦养殖的生蚝广受欢迎,他非常开心。

此外,当地还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去年7月,湛江开展了第一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开发的红树林面积约为224公顷(3360亩),交易年限为20年,预计20年减去开发成本,共可获得近千万元净收益。

改善环境+生态养殖+完善设施+开展湿地宣教+融入文旅产业链……这样的模式,在广东红树林的保护建设中遍地开花:惠州10年种植修复红树林万余亩,精心打造的好招楼红树林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惠东县“红树林+生态养殖”的特色品牌,让附近赤岸村的蚝田每年创造出近1.2亿元产值,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密码”。江门台山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将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相结合,建设“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耦合+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红树林完全可以成为“金树林”!

保护

约60%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

公开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红树林损失量已超过总面积的1/3。进入21世纪后,尽管缩减速度有所放缓,但每年仍以约0.4%的速率减少。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2.45万亩。其中,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17.1万亩),约占全国39.3%,居全国第一;红树植物有18科24属27种,占全国73%。

“第一”的背后,是南粤大地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份力量既源于顶层设计的科学擘画,也离不开全链条监管保护的扎实推进,更植根于每一个人爱绿护绿的深厚情怀。早在《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时,广东就首创设立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以法规形式彰显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高度重视,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广东省林业局加强红树林保护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广东将红树林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和林长制考核,督促各地市加强红树林保护。

此外,广东不断完善保护体系,积极构建多形式多层级的复合式红树林保护体系,全省共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1处,全省约60%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近95%的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今年,广东还设立了3个与红树林相关的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的红树林调查监测技术研究,使用“AI+低空感知”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红树林树种及威胁物种样本采集;开展红树林生态适应与蓝碳核算研究工作以及开展植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演化过程机制研究等。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广东将继续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平台和资源优势,弘扬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持续完善红树林保护管理监管机制和碳汇交易机制,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补偿、价值转化等研究,为全国生态保护贡献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