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功能上线 广州蚊媒监测地图一键可查风险区
日期:[2025-08-05]  版次:[A08]   版名:[本地]   字体:【
■网页截图

广州蚊媒监测地图新功能上线啦!8月3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蚊媒监测地图新功能即日起上线,一键可查风险区,每天为市民提供出行风险提醒。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了解蚊媒密度变化趋势,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早在2023年就已上线蚊媒监测地图,目前通过官网及“广州疾控i健康”微信公众号的下拉菜单都可进入查询。值得注意的是,新功能需获取用户定位授权,如用户所在区域正在开展蚊媒传染病疫情处置,系统将提示用户区域内存在传播风险,注意防蚊叮咬,积极灭蚊,做好个人防护。

在市疾控中心的蚊媒监测地图手机端界面可看到,系统内最早可查阅广州在2020年1月的蚊媒监测情况。在蚊媒活跃度较低的季节,会以半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新,而在每年蚊媒传染病高峰期,更新频率会加大。例如今年在进入6月后,监测结果就从“半月更”变为了“周更”。

7月第4周蚊媒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的120个街镇中,45个街镇蚊媒控制达标,蚊媒低、中、高风险的街镇分别有24个、39个、12个。

蚊媒监测地图包括“全市总体情况”和“监测点情况”两个模块。居民可通过这个地图了解全市不同区域总体蚊媒密度水平;也可通过地图定位,精准查询其所在街镇以及周边区域蚊媒监测点的蚊媒密度情况,了解蚊媒密度变化趋势。

知多D

蚊媒风险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这里首先要解释两个专业术语的概念:布雷图指数(BI)以及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布雷图指数(BI)是指通过检查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数量及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得出,指数越高,伊蚊密度越高,登革热传播风险越大,一般指数超5就有传播风险,超20存在暴发风险;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是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诱蚊诱卵器中阳性(含成蚊或蚊卵)容器比例,评估伊蚊密度的核心指标。小于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大于5有传播风险,大于10有暴发风险,大于20有区域流行风险,需要持续清除孳生地和杀灭成蚊。

而市疾控的“蚊媒地图”上,也清楚列出了蚊媒控制达标、低、中、高风险等四个等级所对应的BI及MOI的范围。

如果查到周边的蚊媒密度较高,应采取哪些措施?

市疾控指出,首先不必惊慌,要从自己做起,做到翻盆倒罐清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其次在家和外出要预防蚊虫叮咬。在家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驱蚊产品、杀蚊气雾剂和蚊香等,外出要穿着浅色长衣裤或喷涂驱蚊水等。最后要做好健康监护,如果出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相关的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告知旅居史并积极配合治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