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去勇敢地坚持你们认为对的道路”
日期:[2025-08-18]  版次:[A03]   版名:[城事]   字体:【
■8月17日,埃文·凯尔携新书《敢为》亮相2025南国书香节。



埃文·凯尔亮相南国书香节,对广州年轻人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青年埃文·凯尔捐赠二战相册的举动显得意义非凡。“我只想做正确的事情,把二战相册给到中国。”8月17日,埃文·凯尔携新书《敢为》亮相2025南国书香节,现场亲述捐赠二战相册背后的故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见习记者 金瑜

实习生 范欣然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不惧威胁捐赠二战相册

“我在明尼苏达州经营着一家典当行。在一个周一,我收到了一份快递。”交流伊始,埃文·凯尔首先谈到了相册的由来。“卖家描述的时候很模糊,只说是一本二战时期的相册。”埃文在交流中提到,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本相册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直到被相册中血腥残酷的画面吓到,他才惊觉这并不是普通的私人收藏,而是记录侵华日军的罪证。“这些照片属于博物馆,必须被公之于众。”于是,埃文自费买下了相册,并决定将它交给中国。

2022年8月,埃文·凯尔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展示了这本相册,出乎意料的是,这条视频获得了5亿播放量。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掀起的剧烈风暴。“上午网友的评论大多积极正面,但到了下午,开始有人质疑这是个骗局。”视频走红后,埃文·凯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很多的指责甚至是威胁,这让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随着关注度不断升高,媒体的报道接踵而至,各种声音交织其中。埃文·凯尔说,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漩涡,他联系到明尼苏达州最好的律师,并反复问律师“我该怎么办?”但当律师反问他“你想怎么办”时,埃文·凯尔表示,自己的回答始终只有一句:“我只是想做件正确的事情,让相册去到它应该去的地方。”他坚信,这段历史属于中国,应该由中国人来守护。捐赠给中国,就能给中国历史留下一段真实的痕迹和印记。最终,相册成功抵达中国,并被妥善保管。

“我要让历史得到应有的尊重”

如今,他不仅是这本二战相册的发现者和捐赠者,更成为了中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希望更多美国人亲自来中国看看,去感受真正的中国。”他提到,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生活时,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网络和新闻,但真正的中国远比想象中的丰富和生动,能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令他感到非常荣幸。

现场谈到新书《敢为》,埃文动情地说:“我真真切切地穿越了风暴,受到了无数的质疑和攻击,但我始终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便会被误解、被威胁,我也要让历史得到应有的尊重。”值得一提的是,埃文在书中记录了来自广州师生的来信,他认为,广州是一座“敢为人先”的城市,这种精神与他的经历不谋而合。“敢为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我想对广州年轻人说的:去勇敢地坚持你们认为对的道路!”

马伯庸谈新作《桃花源没事儿》:文学如桃花源,予人慰藉和方向

8月17日,备受瞩目的马伯庸“见微”系列新作《桃花源没事儿》分享会在2025年南国书香节举行。马伯庸从作品出发,分享他的创作缘由及心路历程,在问答环节更是推心置腹,围绕文学创作、人生抉择等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写作时间跨越最长的一本书

马伯庸在本书后记中感慨:“若单纯以动笔时间和停笔时间来衡量的话,这本书是我写得最长的一本,没有之一。”这个故事萌生于2013年,那时候他还是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写稿,顺便给新生儿换尿布的状态。而灵感来自于遛弯时在小区门口遇到的片警老刘。

老刘给马伯庸讲了段子:“附近有个小饭馆,消防通道总是堆放杂物,怎么教育都不改。后来有个道长路过,说你这风水不对,挡了财运,老板二话不说,连夜就给清干净了。”讲完逗得他哈哈大笑,他想如果有个道士管理居民区应该也挺有趣的。

这个想法从此在他心里生了根,直到偶然间看到了汪曾祺改写的《聊斋志异》和古龙的《七杀手》,故事终于慢慢长出了枝丫。他不把本书的写作当做一个紧迫的任务,纯粹作为一项休闲游戏,一晃十几年,断断续续,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在2024年诞生了。

马伯庸认为,这本书像年轮或是日记,“我在写这本书才初为人父,差不多12年过去,书里会有较多的轻松表达方式,但有些话题又是独属中年人的沉重话题,以及中年接近老年的一些思想和感悟,在这本书里能清楚地看到30多岁的人如何走上中年的过程,对我来说还是挺有意义的。”

“能给你解决方案的最终还是文学”

关于“文学无用论”的说法,马伯庸承认类似说法经常会出现,他坚信始终会有人持续关注文学,而且文学传承始终会在。“因为表达和倾听别人的表达是人类基本的需求,这种表达和需求很难用别的东西作为替代。你会发现,能给你解决方案的最终还是文学。”

他指出,很多时候文学的意义不在于给人多大激励,而是在人沮丧、受到挫折时,文学往往能给人托底的力量,给出一个解释。正如桃花源在任何混乱的时代都提供了一个想象,“其实文学是这样,桃花源亦然,当我们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文学始终不变,陪伴我们左右,给予我们力量和慰藉。”马伯庸如是说。

AI时代更应修炼自己的内功

在创作中,马伯庸认为AI说的话不可全信,他分享了自己和两位同事分别利用AI创作小说的经历,其中只有利用AI工具进行反复修改和迭代后,才能呈现意想不到的作品。他强调“这个时代并不是有AI之后,人类可以躺平了,反而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修为,注重自己在业务方面的修炼,因为你掌握得越精准,你使用的AI威力就越大,那么你在未来就能更有优势。”

分享会最后,马伯庸建议大家在追寻时代潮流的同时遵循自己内心,由他的亲身经历出发,曾是卖变压器的销售却一直坚持写小说,并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十年后崭露头角。他鼓励大家:“不用去想爱好以后会不会带来收入,只要你保持自己的爱好,不断精进不断磨练,同时认真工作,早晚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南国书香节首设粤侨文化展区 抗战主题侨批集中呈现

2025南国书香节特别推出“粤侨文化展”展区(见下图),采用“双展(侨批展+图书展)”的形式,紧密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广东省出版单位华侨华人研究方面的精品出版物以及潮汕、五邑、梅州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侨批,系统呈现粤侨文化的历史底蕴、创新活力与传承价值。

“粤侨文化展”位于南国书香节展区国际馆内,包括精品出版物展和侨批主题展。精品出版物展集中展出广东省多家出版单位华侨华人、侨文化相关精品出版物200余种,其中包括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华侨史文库”、广东教育出版社“‘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花城出版社《侨批中的党史》《平安批》、岭南古籍出版社“华侨汉文著作集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南亚华侨史丛书”等精品力作。

侨批主题展展品以“战火家书+历史证物”双线交织为特色,既呈现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文献价值,更凸显粤籍华侨“纸短情长、家国同担”的精神内核。本次展览共展出49份批信,这些侨批以大众日常的书信往来的视角,呈现出了抗日战争背景下,民族遭受的苦难,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赤子之心。从内容来看,既反映了战时民众承受的经济负担、生活困境及日军的侵略暴行,也展现了海内外同胞相互接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