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地铁口等周边非机动车一位难求,市民急切呼吁规范停车:“多划一个车位也好!”
为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的工作目标。今年2月《广州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出台,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挖掘潜力+美化靓化”组合拳,于7月已组织完市管八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新增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超万辆。
近期,新快报记者回访发现,八条道路的秩序维持得较好。不过,广州仍有部分道路的非机动车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部分路段非机动车乱堆乱放的现状严重影响市民出行,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医院、地铁口、公交站、商业周边的情况较为突出。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彤 林钢威 李佳文 陈慕媛
见习记者 金瑜 梁潇静 实习生 谢颖琪 吴佰兴 冼沛诗
记者回访
四大举措“抠”出停车位
停车难题暂时缓解
此前,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采取了四大措施,完成市管八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周边市民的停车需求。具体措施包括:挖掘主干道富余空间,加密增设停车区域;盘活近千处桥下“边角料”空间,引导规范有序停车;翻新地铁停放区标识,疏通站点进出通道;创新设计施划停车区域等等。这些道路维持得如何?日前,新快报记者回访发现,大部分表现不错。
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口的人行道上,非机动车停放区约占人行道宽度五分之一,大部分非机动车有序停放,不会影响行人通行。市民梁先生表示,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率,也方便了周边市民停车,希望推广。
在彩虹桥地铁站过街天桥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高架桥底,记者看到不少新增划设的停车位,如果按照每辆0.6米停车宽度测算,可供超2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常在彩虹桥站搭地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以前附近停车很乱,回来时车早被里三层外三层堵住了。画好非机动车道后,不仅让大家有序停车,也给车辆上了一道“保险”,避免违停被拖走。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高架桥底,记者观察到,光是一处阶梯底下的小三角区域就能容纳近二十辆电动自行车,既巧妙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又有效缓解了电动自行车停车难。常在附近停车的市民小李告诉记者,“新增这些停车位后,停车会相对有序且方便。但偶尔会有个别没素质的车主把车停在划线区域外,占用盲道。”
地铁站点周边是非机动车乱停放治理的重点区域。新快报记者在小北、区庄等地铁站看到,经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划线,停车区域划分明确,空间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在区庄地铁站E出口,一块“请规范停车”提示牌竖立其中,引导市民文明停放,同时路边非机动车停放区十分醒目,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在内。
区庄地铁站工作人员表示:“以前早晚高峰时,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经常随便摆放,甚至堵住出入口,行人很难通行,乘客进出也不方便。现在设置显眼停放区标识,市民停车规范了,我们在管理上也轻松不少。”不过,记者在走访时也注意到,仍有部分共享单车未停放入位,有的随意停在路边,有的见缝插针簇拥堆放。一位正在停车的市民表示:“划了线确实比之前好找位置,但有时候车位不够,也只能停在外面。”对此,地铁站工作人员也表示:“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仍需加强。未来或许可以考虑划分专属区域,实现更精细化管理。”
记者调查
医院、地铁口、商业周边非机动车乱停现象较突出
非机动车肆意占路
部分人行道变“一人行道”
据公开报道,截至今年3月,广州电动自行车上牌量已达580多万辆。根据今年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适宜总量规模评估结果(2025年—2028年) 》意见的通告,未来综合推荐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合理规模为30万—48万辆。这么多辆非机动车,停车是件大事。记者走访发现,广州仍有部分道路的非机动车停车位远远不足。乱堆乱放、密密麻麻的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不仅不美观,而且影响市民出行,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医院、地铁口、公交站、商业周边的需求尤大,市民要求规范停放的呼声较高。
医院周边
★东川路 过百辆自行车挤在省医前
7月21日,新快报记者走访了东川路,只见两边人行道都用显眼的油漆划了不少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但是,马路两边的停放区域冷热不均。西边的停放区域,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各占一半,停放秩序井然有序,有一半的区域没有停满。
东边的秩序则让人头疼:靠近省人民医院的一块三角空地上,过百辆共享单车密密麻麻排在一起,中间穿插着零星的五辆电动自行车。而在东川酒家和利口福门前,共享单车的数量更惊人,目测超过200辆,挤占了超过一半的人行道。而在共享单车丛中,还有一块竖立的告示牌:“尊重盲人出行,请勿停放非机动车,请勿占压盲道。”
8月20日,新快报记者再次回访时发现,靠近省人民医院的三角空地上共享单车停放已变得较为整齐。在东川酒家和利口福门前,单车数量有所减少,且均停放在划定区域内,外围还停了十几辆非机动车,并未挤占到人行道。
★多宝路 孕妇战战兢兢穿过人行道
7月30日,新快报记者在多宝路发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口的两侧人行过道处有大量电动自行车随意堆积停放,挤占了人行道空间,部分车辆甚至毫无秩序地倚靠在人行道旁的楼房边。
更有电动自行车车头挤进车堆,大半个车身外露。这一情况使得剩余可通行区域极为狭窄,仅能容一人勉强通过,行人更是要“排队”才能逐一通行。值得关注的是,途经此处的多为就医患者,老人、孕妇、小孩占比高。
新快报记者发现一位阿姨在医院两旁的人行道附近找停车位找了将近5分钟,最后只能无奈将电动自行车靠在楼房边停放。这位阿姨对记者说道:“这里当然不方便停车,但附近停车场离得远,医院内部也不允许停车,来看病的人只能把车停在外面。不这么停,根本没地方停。”她希望,政府部门能科学规划,多划一些停车位给大家。在医院门口等车的一位孕妇也证实,此处停车乱象长期存在。“走出走入很不方便,要很小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