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非机动车能找到“家”吗?多区回应
日期:[2025-08-21]  版次:[A08]   版名:[新快调查]   字体:【
■广州国际轻纺城楼下,挤满了形形色色的非机动车。

■上下九广场至华林寺地铁站附近,私家单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横七竖八地混放在一起。

近些年,广州街头的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越来越多。一方面,它们确实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另一方面,扎堆出现的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停放给原有的秩序造成了冲击。日前,广州对市管八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实施划线工作,较好满足了周边市民的停车需求,然而,不少地方的停车位数量和停车秩序仍待优化提升。那么,其他仍然拥挤的道路还有潜力吗?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舒舒服服走路、规规矩矩停车?对此,新快报记者采访了海珠、白云、越秀、天河、荔湾等区有关部门。

海珠

采取相关整改措施

腾挪更多停放空间

海珠区有关部门回应,在整治共享单车方面,区城管和执法局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共享单车企业提醒约谈,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巡查调度,及时清理规整乱停乱放。指导属地街道加强巡查,对发现共享单车淤积问题,及时督促企业清理,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2025年以来,督促共享单车企业规整清理共享单车110183辆,开出责令限改通知书15份。

整治电动自行车方面,指导各街道综合执法力量加强对乱摆卖占道经营、占用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的违法行为进行执法,给电动自行车停放腾挪空间。

针对瑞康路电动自行车停放杂乱问题,海珠区凤阳街道也采取相关整改措施:一是联合交警、派出所等部门,待地铁施工完成后优化非机动车道和停放区设置;二是落实市场“门前三包”,规范停车位划线,高峰时段安排专人引导;三是设立交通整治劝导点,常态化整治违停、无牌、不戴头盔等行为;四是增设提示牌,加强巡查清理违停车辆。同时也呼吁市民朋友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有序停放电动自行车,骑行时佩戴头盔,不占用消防通道,共同维护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

白云

预计近期启动招标

活化利用桥下空间

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该局正推动地铁口环境秩序的综合整治,针对重点地铁口,将会同街道一起做系统的方案,包括线路的规划、硬件设施的完善、日常动态的管理。“因为电动自行车的运行都是独立个体,需要一个阶段或一段时间的规范,才能促使市民逐步养成好的习惯。此外,道路红线外的地方是有权属单位的,也需要协调大家来挖掘空间。”该工作人员表示。

他指出,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爆发式增长,原有道路本身没有提前规划,所以造成现有设施不能满足非机动车停放需求的矛盾。他透露,白云区刚刚把公共道路范围内的桥下空间摸查完,目前正在规划评估,将这些空间资源利用起来,或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或改造为文化体验空间,预计近期可以启动招标。

越秀

立即派员到现场查看

规范清理乱停放现象

越秀区交通运输局(越秀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记者反映的东川路非机动车停放密集阻碍通行问题,区交通运输部门已立即派员到现场查看,第一时间督促共享单车企业清理超线框停放车辆,后续将组织属地街道在现有停放区基础上进一步挖潜增密、完善指引,督促运营企业高峰时段驻点规整、加强清理,改善停放秩序、保障人行畅通。

该工作人员表示,越秀区结合老城区工作实际,通过聚焦重点、试点示范、创新管理、应划尽划等措施改善停放环境,便利群众出行。选取烈士陵园地铁站D口、纪念堂地铁站C口作为重点整治试点,建立由属地街道牵头,地铁、城管、公安、交警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站地联动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分类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共享单车停放区,配套完善停放指引、隔离护栏等基础设施,督促共享单车企业驻点规整,联合执法部门对无号牌电动车等定期开展清理整治,取得良好整治效果。此外,积极组织各街道对道路两侧非机动车停放区开展查漏补缺、应划尽划,针对中心城区道路狭窄、盲道间隔问题,通过斜向、弧线等多种布局模式因地制宜优化标线设置,尽可能增加停车供给。

天河

将联合多部门

逐步开展整治

针对东圃地铁站B口非机动车违规停放、占用盲道和机动车道等问题,天河区交通运输局交管站工作人员回复新快报记者,接下来将逐步开展整治,联合交管部门、属地街道、城管部门规范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清理挪移无牌非机动车,并将有牌非机动车停放至停车区域,同时也会加强宣传,提醒市民规范停车。

荔湾

合理利用闲置空间

用于非机动车停放

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表示,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近年来,已在康王中路、中山八路和多宝路增设和改造非机动车道8.3公里,保障非机动车通行条件。

在荔湾区北片,将非机动车道建设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范围重点推进,计划完成45条道路改造,目前已完成36条改造。在荔湾区南片,对未全面实施改造的城中村和社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完成66条道路改造,目前已完成51条改造。应街道需求,积极协调市道路事务中心等单位,利用桥下空间、中间绿化带、安全岛设施带等闲置空间用于非机动车停放,交由属地街道管理。

如何让大家舒舒服服走路、规规矩矩停车?

专家这样支招

1

加大非机动车道建设

探索立体式停车服务

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认为,近几年,广东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呈现几何倍增长趋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广东的基础设施,无论是非机动车道,还是非机动车停放场所,都没有跟上发展的态势。

“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群众的实际需求。”蓝世有认为加强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建设,对于城市管理也有好处。如果群众没有地方停放非机动车,那么将导致一些社会乱象的出现。他表示,几百万的用户,如果一个家庭是2个人骑行,那么真正的骑行者是过千万的。如果没有很好地停放非机动车,也会影响机动车的出行。因此,划分停车区域,是一项便民措施。

蓝世有认为,划线仅是规范管理非机动车停放迈出的第一步。政府要克服困难,加大非机动车道和停放区域的建设。在一些集中的场地,可以由政府引进或者通过商业投入来做立体式的停车。针对较难管理的地方,探索是否能通过收费的形式,形成立体式停车服务。

2

让非机动车使用回归到

公共交通补充功能

“在城市发展中,机动车、非机动车都是客观存在的交通工具。”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健康城市促进会监事谭国戬认为,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车道划分还是停放划分都有其必要性,以保障机动车、非机动车、路人各自使用路权空间的路权,“这个从安全角度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行人及驾驶者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公共环境的管理,避免绿地及人行道等被占用。”

谭国戬认为,城市道路承载力有限,需有序发放几类车牌,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理念。“有必要对使用区域根据客观条件实施限行,让非机动车使用回归到公共交通补充的功能,避免成为全城乃至跨城的通行工具。”在此基础上,谭国戬建议,做好公共交通出行的配套设施建设。比如在新建筑报批建设时,第一层要预留公共空间。

3

对乱停放行为应当

立此存照、依法处理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委法制委主任郑子殷律师建议,在地的街道要做好针对动态停放的数据摸查,因地制宜,挖潜附近可以停放的地点,做好指示引导工作。

“乱停乱放的原因有车位不够,也有贪图方便,宣传部门应当制作公益短片、短视频,将以上种种不规范行为造成的安全隐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说清楚讲明白,这有利于让广大市民明白利弊、自觉遵守。”郑子殷指出,对乱停放行为应当立此存照、依法处理,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彤 陈慕媛 林钢威 李佳文 见习记者 金瑜 梁潇静 实习生 谢颖琪 吴佰兴 冼沛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