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不容乐观,家贫四处借款,6岁男童却在安慰爷爷——
温暖1699号
●温暖诉求
不满6岁的小桦躺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病床上,手臂布满抽血留下的青紫痕迹。他正用一盒社工送的彩笔画画,画完便抬头让姑妈苏女士替他写上名字——他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跟我说,病好以后一定要去上学。”苏女士声音沙哑,眼圈泛红。这个来自肇庆市封开县金装镇的农家妇女,一直靠摆地摊补贴娘家年迈的爸妈和侄儿。一个月前,命运多舛的小桦突发重疾,苏女士孤身一人带他辗转求医。治疗费告罄的当下,她舍不得单独为自己买一份快餐,每顿都在吃小桦吃剩的饭菜。
●破碎的亲情
“他妈妈带走所有衣服,不会回来了”
小桦身世悲凉。2019年年底,他呱呱落地于金装镇一个小村落,未及感知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在浑然不觉中与妈妈分别。“孩子出生后不久,妈妈就以外出打工为名离家,8个月毫无音信。后来因为生病回来休养,病情稳定后再次离家。”苏女士说,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天的细节:当时是夏天,小桦妈妈提了两大包衣服离开,苏女士返身发现衣柜里空空如也,就知道弟媳不会回来了。
果然,弟媳删除了所有家人的联系方式,彻底失联。
父亲的角色在小桦记忆里同样缺失。苏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弟弟常年在佛山打散工,却如“断线的风筝”,逢年过节很少回家,既不给父母赡养费,也不承担对小桦的抚养责任。小桦从小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长大,两位老人靠种菜种玉米支撑家用,用佝偻的脊背撑起孩子的一片天。
让家人们欣慰的是,小桦非常乖巧懂事。他像“小尾巴”一样从小跟在爷爷身边,陪老人下地、卖菜;遇到烈日高照,他会劝爷爷早收工,担心老人中暑。今年年初,爷爷不小心摔了一跤,自嘲说“摔了几次都摔不死”,小桦立刻抱住爷爷的腿,认真地说:“爷爷不能死,我还没学会做饭,还没学会挣钱,你要等我给你煮饭、挣钱享福。”
●与死神赛跑
姑妈带侄来穗就医,中途不敢停留
然而,病魔来得突然而猛烈。7月26日,爷爷发现小桦面色发黄、精神萎靡,走路摇摇摆摆。老人以为孙子是肠胃不适,在镇里的诊所,医生也诊断为“营养不良,肚里有虫”,为小桦开出驱虫药。
到了7月29日晚,小桦开始剧烈呕吐,伴随着高烧。当时正下着大雨,爷爷无法骑摩托车送医。苏女士接到电话后立即收摊,开着平时拉货的小车载孩子赶往镇卫生院。“他吐得整个人都软了,连坐着的力气都没有。”苏女士回忆起当时情景,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仿佛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慌。
7月30日,小桦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姑妈陪伴下转往封开县第二人民医院。苏女士记得,孩子在医院卫生间里呕吐得抬不起头,意识也开始模糊。
急诊医生查看化验结果后脸色骤变:“转氨酶升高到1400多,肝衰竭,必须立即转院!”苏女士后来了解到,这个指标远超正常范围的30倍以上,意味着肝脏严重损伤。
当天16时,姑妈背着小桦冲进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抢救室。“能感觉他整个人都是软的,手不会抓我的背,一直在晃。”苏女士声音颤抖地说,仿佛仍在当时的危急状态中无法抽身。她说,小桦陷入昏迷,随后被送往ICU急救,短短3天内两次收到院方发出的病危通知书。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一周后小桦的病情缓解,仍对病因无法确定的医生担心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建议苏女士抓住指标降低的“时间窗口”,立即转往广州。
在300多公里的转院路上,苏女士紧握着孩子的手,故作淡定地和小桦聊天,“我很怕他突然失去意识,所以中途不敢停车,不敢吃饭,就怕耽误一分钟。”
●治疗费告罄
“老人家卖光家里的玉米,又想卖牛”
得知苏女士要带小桦到广州治疗,爷爷从老家赶来,带给苏女士800元现金。“他卖光了家里的玉米,拉着我的手回去就卖牛,让我一定要把小桦救回来。”苏女士说到这里,忍不住落泪。
这个决定背后的无奈,折射出这个家庭的极度困境。小桦从未买过医保——爷爷奶奶靠刨地为生,一年几百元的保费对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总想着小孩生病的可能性小,所以抱有侥幸心理。”苏女士懊悔地说,直到病发后,她才匆忙为小桦补买了一份新农合医保,但按规定需3个月后才能生效,目前所有治疗均为自费。
医疗费像一座大山压着举步维艰的家庭。苏女士拿出一沓缴费单对新快报记者说,她粗略算过,小桦患病至今已花费近10万元,这些钱的来源包括苏女士的贷款、另一位姑妈刷光了信用卡的额度,还有亲朋好友你五十我一百的捐助。
更让人揪心的是,爷爷在得知孙子病情加重后,焦急中摔了一跤。“我不敢问伤得怎样,我没法回去照顾他。”苏女士的声音充满无奈与自责。她说,父亲昨天还打来电话,说又借到2000元,我跟他说先不要转了,他们也要吃饭。” 苏女士哽咽难言。
金装镇田心村党支部书记苏东杨证实了这个家庭的困境。“两位老人靠种地为生,住的是自己一砖一瓦盖的老房子,小桦从婴儿长到现在都是老人带大的。村里人看在眼里,知道他们不容易。”苏东杨说,村干部正在与相关部门协调,尝试为小桦申请低保待遇,“希望帮他家减轻一点负担,不能让孩子因为没钱放弃治疗”。
●生命如此坚韧
“他天天画画,还要我帮他写上名字”
苏女士说,无论在梧州还是在广州,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8月22日,小桦刚转出ICU进入普通病房,为了省钱她只买了一份快餐——她计划吃小桦剩下的可因为治疗所需不能吃肉的孩子,很快就吃完了一盒白米饭。“邻床的病友看到了,没说话就去食堂给我买了一份白饭,说不要我的钱,还说‘你这么难,能帮一点是一点’”。
助医社工多次前往病房探视孩子,还给他送了一盒彩笔。“孩子拿到彩笔的时候眼睛都亮了,他天天画画,画完就让我帮他写名字,说要带回去给爷爷看。”苏女士一边说一边看着侄子的画,眼中既有希望也有忧虑。
孩子的病情不容乐观。胆红素和转氨酶仍在高位,苏女士说,侄儿的病因至今仍无定论,治疗方案虽经专家会诊调整,效果并不显著。
然而,这个6岁孩子展现出的坚强令人动容。抽血时从不哭闹,还主动问护士“抽哪只手”;虽然很想吃肉,但为了不加重病情强忍着不吃;甚至还会安慰爷爷:“爷爷你别来广州,很远,过两天我就回去。我还没学会做饭挣钱,你要等我给你享福。”
细微的温暖支撑着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虽然孩子的后续治疗费用仍是未知数,但苏女士从未想过放弃。“只要孩子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选择放弃。” 她说,小桦画的那些画,就像黑暗里的光,“看着那些彩色的线条,我就觉得,再难都能扛过去”。
(文中患儿及家属均为化名)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