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散落城市角落的善意 不动声色却从未缺席
日期:[2025-08-29]  版次:[A03]   版名:[城事]   字体:【




新快报推出广州“暗号”爱心餐报道引起热烈反响——

8月28日,新快报推出《爱心有“暗号” 情义无标价——广州一份份“暗号餐”,传递店家爱心,彰显城市温暖》,报道了广州多区有饭店设置爱心餐,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免费餐食。报道出街后,一个个暖心故事收获众多网友点赞,更有不少网友留言:“店在哪里?经过的时候要去消费”“支持老板!也想去捐一些爱心餐”。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 陈洁 见习记者 金瑜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郭思杰

不动声色的善意,温暖了无数困境中的人。

多家餐饮店早已加入

提供免费“暗号餐”行列

“广州好暖”“小善举大温暖”“双向奔赴,善心而行”……报道出街后,不少广州市民纷纷留言评论大赞。

也有网友感叹“偏偏没有早点遇上”。网友晓怡子回忆道,“18岁不好意思开口,要是我那时遇到‘暗号餐’就好了。”应届毕业生夏夏询问,“失业一个月只剩一百多元,能去吃吗?吃完我就进厂。”

事实上,在广州,多家餐饮店早已悄然加入提供免费“暗号餐”的行列,如梅花园荔枝岗的“1号餐”也为困难者提供免费用餐机会。

不单单是实体店,也有广州餐饮经营者在社交平台发布免费爱心餐消息。这名称自己曾流落街头的餐饮经营者表示,正是一盘爱心烧鸭饭,让他下定决心重新做人,“我深知饥饿滋味,现在有能力了,想把这碗饭传下去。”就这样,从牛肉面馆、饭馆到夜市小摊,一场基于尊重与信任的爱心接力正在广州的各个角落无声无息地进行中。

“暗号餐”解决了饥饿

更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尽管绝大多数声音充满暖意,但仍有少数人提出不同看法。有人担心,“每个人都点‘暗号餐’怎么办?餐馆岂不是要倒闭了?”对此,不少人认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往往不好意思开口,如果不是真的有需要,不会去蹭这顿免费餐食,而“暗号餐”不仅解决了饥饿,更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不少志愿者与市民自发维护这份善意,网友“大仙”表示,自己在家附近的餐馆吃饭时,看到“免费爱心餐”告示后,每次吃完面都悄悄多付一份钱,“让老板把账划到爱心餐。爱心餐光靠老板难以持续,有能力就参与,才能形成善意循环。”

即便是一种营销

只要真实助人就值得肯定

这份不动声色的善意,不仅温暖了无数困境中的人,也掀起了一场关于城市温度、公益理念与商业善意融合的市民讨论。诸如有网友质疑,某些店家提供免费“爱心餐”,是否为了流量,为了“带旺生意”?对此,不少市民纷纷表示,即便是一种营销,只要真实助人,就值得肯定,“就算做广告我们也为他点赞。”长期担任志愿者的廖女士也认为,免费餐既提升品牌美誉,也带来新增订单,“善意与生意并不矛盾,反而让城市更可持续。”

受助者

“我和老板毫不相识,

她不仅提供免费餐还借我300元”

一两个月前,越秀区茹意竹升面店老板常靖茹遇到了一位来自河南的中年男士,在为他提供免费的爱心餐后,这名男士还向她借了300元,承诺他找到工作发工资后一定来还钱。前几日,这名男士专门将300元拿到店里还给了常靖茹,还带了水果表达感谢。

记者联系上这名受到帮助的薛先生,他告诉记者,他从河南来到广州找工作,经过一个多月,钱用完了。当时刚好路过常靖茹的面店,看到有免费餐可以吃,饥肠辘辘的他点了一份。“这个竹升面店的老板人真是很好,我跟她也不认识,她免费提供饭给我吃,另外还借我300元的现金,这300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薛先生提到常靖茹的帮助,开心地笑起来,还反问记者:“你说,这样的好人哪里找?”

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从老家来到广州是“想到大城市开开眼界”,经过这几个月的遭遇,他发出了“大城市还是很好的”感叹。当时,常靖茹跟他说,找不到工作可以暂时在她那里做钟点工,给他按小时结算工钱,在店里吃饭也不要钱。“她叫我不要花钱去外面吃,她说这话我很感动的。我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就在她店里做钟点工,打扫一下卫生,洗洗碗,她还提供了隔壁一个地方,给我暂时住几天。”

住了四五天,薛先生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找常靖茹借了300元后离开了。8月25日,他带着300元到店里还给常靖茹。薛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还给人家,是天经地义。”当记者提起“困难是暂时性的”,薛先生表示非常认同这句话。“三百六十行,有合适的工作就做。”他说,暂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没努力过就让人帮忙,不合适。”

爱心餐店主

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会坚持做下去

日前,新快报记者又来到了提供爱心餐的番禺区添记隆江猪脚饭。老板黄展护说,免费“2号餐”报道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到店的人数比平时多了20%。一些顾客就餐完多付款,或想预存爱心餐,还有些距离太远的热心人士私信老板要店铺地址,都被老板委婉回绝。“很感激大家,但目前的成本我能够承担,还是纯粹些好。”黄展护说,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帮助他人,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会坚持做下去。

希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样的爱心行为

海珠弘善素食12年来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爱心认购模式。店长梁红芳告诉记者,媒体报道后,有些热心人士会加店里微信参加爱心认购活动。她表示,目前店里的运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店内人手也是够的,之前累计的认购份数相比每日免费领走的份数还有富余,截至8月26日17时左右,店内累计剩余可领取份数为16619份。梁红芳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样的爱心行为。

志愿者

七旬夫妻 从“就餐者”到 成为餐厅“志愿者”

今年71岁的华叔和70岁的林姨是一对夫妻,曾经他们在番禺区蓝态爱心环保餐厅吃上了免费午餐,后来他们加入餐厅成为志愿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华叔是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南浦村村民,最早是从邻居那听说,永善村口开了家专给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的餐厅。起初他只是过来吃饭,后来逐渐成为志愿者。“餐厅为老人提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也可以为餐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华叔说。

每天上午,华叔在家吃过早餐后,就骑上电动车,从南浦村出发,八点前赶到餐厅。他每天都坚持用粉笔,在餐厅门口的小黑板上工整地写下当天供应的菜单,如蒸水蛋、丝瓜腐竹、茄子豆角、新鲜芥菜、冬瓜汤,四菜一汤。

一路以来,华叔看到,餐厅运行初期,前来就餐的主要是周边永善村、官涌村和南浦村的老人。而现在,经过口口相传,加之广州便利的地铁网络,每天都有从增城、从化、花都、白云等地专程赶来的长者。每天上午,餐厅里总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人们聚在一起讲故事、唱歌、吃午餐。华叔也鼓励同村的老人参与其中,“大家都很友善,在一起聊聊家常,心情都开朗很多”。

每天来到餐厅后,林姨便开始在后厨忙着洗菜、切菜、备菜。等大家都吃完饭,她又留下来打扫卫生,是经常最晚离开的志愿者之一。家里有事要处理,林姨也会安排到晚上再做,为的是早上和中午能到餐厅当志愿者。这个暑假,女儿本想让她帮忙照看外孙,但出于对林姨当志愿者的支持,最终还是将外孙送去了托管。林姨表示,自己已经把餐厅的志愿工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报酬,但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吸引着我,来了就开心。”从摆放桌凳、准备茶水、洗菜,到打饭、收碗、扫地,餐厅里大大小小的活儿她都干过。“力所能及的我都会做,无所谓的。”林姨说,看到老人们有序就餐,她就觉得舒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