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出土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展”引起广泛关注
日前,“羊城烟火气——广州出土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展”在清远市博物馆举办,明器(“明”通“冥”,明器即“冥中所用之器”)里的建筑模型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汉代人的生活场景与居住环境,现实中,我们几乎难以了解,但出土的这些明器建筑模型,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了解古人生活的视角。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陈馨认为,这些模型直观地展现了地方建筑的特色和建造技艺,同时也部分反映了岭南地区汉代居民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汉代建筑明器
传递“事死如事生”的理念
目前我国考古资料中所能见到的最早“建筑模型”,应是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屋。而墓葬中最早出现的“建筑明器”,目前是浙江绍兴坡塘306号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铜屋模型。及至东汉,“建筑明器”得到较大的发展。
汉代建筑明器是当时人们对现实建筑物的模仿,从战国、秦代和汉代早期的墓室壁画中描绘建筑形象衍化而来,反映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和丧葬习俗。汉代建筑明器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想象成分。
目前来看,出土的模型明器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随葬的各种模拟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缩小版物品,涵盖当时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如:储藏粮食的仓;炊煮用的灶装盛用的罐、瓮,饮食用的碗、杯、盘;居住用的屋、楼;提供水源的井;饲养的鸡、狗、猪;使用的家役奴婢,宴饮的舞乐百戏等。
广州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霍雨丰认为,“把众多不同类型的建筑明器作为随葬品放置在墓中,是寄希望于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还能延续这般生活,这种观念,和汉代诸多丧葬习俗是相一致的。根据考古发现,随葬建筑明器的习俗在东汉时期达到高潮,以陶制的建筑明器成为平民阶层也能承担得起的随葬品,不排除一些建筑明器随葬组合并非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镜像,而是把宽敞的陶屋、硕大的粮仓视为一种祈愿。”
陶屋真实地体现了岭南建筑水平
“广州地区出土的建筑模型明器最早见于西汉南越国晚期墓葬,主要类型为井,未见陶屋。至西汉中晚期,各类建筑模型明器开始涌现,和中原汉文化大量涌入岭南有关。至东汉时期已十分成熟。”霍雨丰介绍,从广州东汉墓出土情况看,基本上一墓会随葬一屋、一井、一仓(囷)、一灶,成为当时最常见的明器随葬组合,少数大墓会随葬2件以上陶屋。
据初步统计,目前广州考古发掘的汉墓超过1100座,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藏广州汉墓出土陶屋413件、井436件、灶443件、仓(囷)310件,加之广州博物馆藏早期(1953-1961年)广州考古出土陶屋44件、灶26件、井28件、仓(囷)36 件,番禺博物馆藏1990-2001年番禺汉墓出土的陶屋14件、灶10、井18件、仓(囷)13件,总数近1600件。
“岭南出土的陶屋形式丰富、造型多变,几乎件件不同,真实地体现了岭南建筑文化的水平与特征。”岭南汉代陶屋主要分为干栏式(又分单体干栏式与曲尺干栏式)、曲式、三合式、楼阁式以及坞堡。在陈馨看来,其中,“建筑类模型明器,是缩小比例制作的、模拟墓主人生前或理想中的生活场景的陪葬品。”但陈馨也认为,“这些模型明器不仅是对地面建筑的摹写,还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以及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能见到熟悉景象的温馨祝愿。”
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冯远也有类似观点,“建筑明器既能立体表现建筑结构,又有当时生活的场景,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中宝贵的实物。建筑明器的研究对复原汉代民居的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州出土的陶屋模型虽然造型较简朴,但在细节上都极力模仿真实建筑的样式,结构上的屋顶、院落、梁架组成等都有不同的表现,真实体现了广州汉代民居的建筑文化,说明其在本地区传统干栏建筑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汉式建筑因素。
对于这一点,霍雨丰结合南越国宫署遗址东汉地层出土大量瓦当、筒瓦、板瓦标本,对比建筑明器的门、窗、铺首、瓦当、筒瓦等清晰可见的细节,可互证当时房屋屋顶模样。“陶屋、陶仓多见干栏式,里面有狗、羊等各种动物,以及工作、劳作、休憩的小人俑,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场景。”
广东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马具、马俑等较少
陈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岭南逐渐由巢居的高架干栏式建筑向低干栏式建筑,再向地面建筑过渡,而后一过程就发生在汉代,且以砖木结构替代了早期的全竹木结构,增强了建筑的安全性、防水性,减小了发生火灾的概率,居室也由简单变复杂,由单座变为多座组合,空间有了明显的功能划分,居住条件更加便利、卫生。”
据了解,目前广东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马具、马俑等较少,在广西出土有大型青铜骑马俑或马俑,模型明器中单独的陶马俑基本未见,但在陶屋相关的附件中偶有出现,为岭南存在养马业的一大证明。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1974年广西平乐县银山岭124号墓出土楼阁式陶屋,在右后墙刻划一立马;1956年广州动物园麻鹰岗M2建初元年(公元76年)墓出土坞堡内的长方形房子侧边塑出一匹大马。
霍雨丰也介绍,除了广东常见的陶制建筑模型明器外,广西同类文物最大特点是出土一定数量的铜制建筑模型明器,做工精巧,用料扎实,有的还有錾刻花纹,这一类铜建筑模型明器在广东地区汉墓极少见到。广西出土铜制建筑模型明器主要集中在合浦一带,这或许和汉武帝平岭南后重点开发当地有关。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