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术品收藏切忌以“保值”为前提
日期:[2025-09-28]  版次:[A07]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莫迪里阿尼《肖像》,据公开资料显示,该作于2015年,以约合3.34亿港元成交,2023年再次上拍,最终以2.35亿港元落锤,时隔八年,前后价格落差近一亿元。

■资深媒体人 梁志钦

收藏艺术品首先考虑的到底是“保值”还是“钟爱”?随着越来越多民营美术馆关停,对艺术品收藏话题也随之引起了讨论,难道“钟爱”只是情怀吗?而“保值”才是现实?为此,行业有不少人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假如将“保值”作为艺术品收藏的前提,这无疑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混淆了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误将不稳定的市场交易数字,当作了艺术品的固有属性。艺术品收藏的本质是审美判断与精神共鸣,而保值所依赖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只是社会共识、资本偏好与时代审美交织的临时结果。

从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来看,二者的逻辑起点完全不同,这决定了“保值”不具备成为前提的基础。我们先看艺术品的价值,它是内生的、稳定的,它源于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对艺术语言的突破,以及作品自身承载的文化意义。而艺术品的价格是外生的、浮动的,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共识的临时标价”,受资本炒作、市场情绪甚至偶然事件影响极大。若以保值为前提,收藏者实际追逐的是虚幻的价格泡沫,而非艺术品真正的价值内核。

进一步看,艺术品价格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保值”是一个不可控的伪命题。与股票、固定资产等可实行市场标准的买卖不同,艺术品价格具有非标准化与主观性两大核心特性,前者意味着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同类风格不同艺术家,作品价格可以天渊之别,同一艺术家的不同风格或题材,价格也差距甚大,无法用统一标尺衡量;后者则意味着价格很大程度上由“少数人”决定,例如画廊、拍卖行、收藏家的审美偏好,能直接影响某类作品的市场价格。更关键的是,艺术品价格还具有周期性滞后性,一件作品的市场价值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被验证,如梵高、黄宾虹、林风眠等艺术大家的作品,在他们生前并未受高度认可,而去世后却被极力追捧。因而,如果收藏入门以“即时保值”为前提,要么被短期市场热点裹挟,要么陷入“等待验证”的无尽焦虑,最终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从社会经济体量的角度分析,艺术品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属于“小众市场”,据《艺术收藏网》的数据,202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600多亿元。整个行业的产值不及一家上市公司,由此可见,其价格稳定性远低于核心资产,单件艺术品价格被左右的因素多不胜数,这进一步削弱了“保值”前提的可行性。当社会经济体量增长时,资本会涌入艺术品市场推高价格,但这种增长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并非所有艺术品都会升值,只有符合资本审美或具备话题性的作品才能受益;而当经济下行时,艺术品市场又会因“非刚需”属性首当其冲遭受冲击,例如某收藏家在2015年前后花3.3亿元买下的艺术品,在2023年却只卖出了2.35亿元的价格,亏了近亿元。

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体量的增长会催生新的审美趋势,过去被视为“保值”的艺术品,可能在新一代藏家崛起后却被冷落,而曾经小众的艺术品类,可能因新的浪潮成为市场新宠。在这样的动态变化中,以“保值”为前提的收藏,本质上是对市场趋势的盲目预判。

归根结底,艺术品收藏的核心驱动力应是主观性的审美偏好,而非客观性的保值诉求。当收藏者因“钟爱”而选择一件作品时,他们收获的是确定的精神价值——每次欣赏时的愉悦、与作品产生的情感联结,这些价值不会因市场波动而消失。相反,若以保值为前提,收藏者便会陷入“价格焦虑”,既无法享受艺术本身的美好,又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艺术史早已证明,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实现“长期保值”的作品,最初往往源于收藏者纯粹的审美选择,而非功利的保值考量。将保值作为收藏前提,不仅违背了艺术收藏的本质,更可能让收藏者在市场的迷途中,错失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体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