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廿载春秋逐光映明月 七千余日夜筑梦暖童心
日期:[2025-10-01]  版次:[A04+]   版名:[中秋圆梦行动]   字体:【










“欢聚”助力,首期十名小朋友的心愿已落地!更多爱心期待您的托举

我家里有一部七成新的儿童单车,蓝色的,不知茹茹喜不喜欢?”“妈妈好坚强,小涛超级棒!我想圆孩子的中秋梦。”……

新快报2025中秋圆梦行动推出第一期报道后,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不仅众多读者和网友送来关爱与问候,广州市欢聚时代公益慈善基金会还在现场活动中认领了他们的全部心愿。

“这么快就收到礼物,谢谢!”“三姐弟都很开心,这是社会给我们的最好祝福!”……负责此次圆梦行动物资采购的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已在节前为小朋友送出心仪之物,他们希望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困境儿童,都能得偿所愿,欢欣过节。

此次行动,我们一共征集了广州各区66名小朋友的中秋心愿,期待您轻轻托举这些在月光下闪烁的小小期待,以爱滋养,令其绽放璀璨。

圆梦11号

主动成长的男孩微愿望很朴素

开学前夕,街道未保站社工去探访聪仔(化名),送去了课外书、水壶和文具,鼓励10岁的聪仔好好学习。岁月宁静,总有一股股暖流汇入了聪仔父子心田。近日,2025中秋节圆梦行动又给孩子连接到微心愿,聪仔爸爸何先生更是惊喜。

“阿姨,我上四年级了,感到英语很难,有些单词记不清,我希望有一支点读笔,来帮我解读英语单词和题目……”四年级的聪仔许下的心愿有点读笔、运动鞋和保暖羽绒,均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可见聪仔是主动成长的男孩。

身边父亲何先生闻言,不禁笑道:“我们夫妻俩文化水平不高,聪仔的学习全靠自己。家里条件有限,书籍不多,他就喜欢去街道的图书馆找书本阅读;遇到学习难题,他就会主动提出,希望大人帮忙解决,很勤快。”何先生介绍,聪仔是夫妻俩的骄傲,也是家庭的唯一希望。“我们身体机能有障碍,照顾聪仔难免吃力。但我们遇上了许多‘爱’,帮助我们迎战生活的障碍。比如儿童主任、街道未保站社工……常常与家里保持联系,及时关注聪聪的需要,让我们心里感到踏实。”

圆梦12号

“不买昂贵的手机, 买电话手表就行了”

上小学的时候,小铭(化名)看到同学手腕都戴着电话手表,有事能随时联系家长,他也想要。但妈妈却有自己的考虑:“小铭爸爸在一次车祸里受了重伤,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家里仅靠我的工作养家糊口,经济压力很大。”

今年9月,小铭上初中,上学路程更远,上学任务也陆续增多。有时,他因为放学后要参加年级学生会的活动,要晚回家,却无法及时与妈妈通话;有时老师在班级微信群发学习任务,小铭无法第一时间接收,等妈妈下班回来才转告,已经是晚上8点半以后了。妈妈和小铭都同时发现,此时确实需要一个通讯工具,方便家里和小铭及时联系。

“希望有一只电话手表,不需要太贵,只要能通话、能用微信就可以了。”2025年中秋节圆梦行动来临,小铭通过妈妈转达这个微心愿。他还说:“我一定能保管好这个设备,好好使用它。”

圆梦13号

备战高考体育 坚韧男孩踏“鞋”追梦

去年中考成绩放榜,红姐接到儿子小蔚(化名)的录取通知书,惊喜万分:“考进了重点中学耶!”一时间,左邻右里都来恭喜这个寒门学子喜跃龙门。

也许父亲早逝,小蔚和姐姐在成长中都长有一股韧劲。无论生活自理,还是学习,姐弟俩都从不用红姐操心。“每次工作结束,都要晚上11点多了,但因为孩子们能照顾好自己,我就能安心工作,养家糊口了。”

今年新学期,小蔚升读高中二年级,学校开始准备明年高考体育,每天给学生做体能锻炼。跑步、跳绳、打球……小蔚发现,运动鞋损耗很大。“因为平时给他买的运动鞋都是杂牌,不是品质耐穿的名牌。”怎么办呢?中秋节圆梦微心愿活动如及时雨,来到小蔚身边。“如果可以,我就许愿一双运动跑鞋吧。能应付体测、竞速训练的运动鞋。质地需要耐用一些,就不用总想着买鞋子了。”小蔚心心念念期盼着。

圆梦14号

爱锻炼的他心愿很“运动风”

放学了,学校篮球场成为翔仔(化名)的课后乐园。他常常告诉妈妈陈女士,只要来一场三人篮球,就会心情舒畅。陈女士觉得儿子在运动场上就像一个小大人,敢拼,肯动。“男孩子,就应该锻炼锻炼力气。”

陈女士鼓励翔仔多运动,除了知道运动对身体好,还来自一个遗憾:翔仔爸爸早逝,妈妈平时要照顾家庭,弟弟还小,翔仔很难在家里找到一个运动伙伴。所幸翔仔运动天赋不错,和小伙伴玩耍时,自己学会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别看孩子是个小胖墩,但打起球来,很灵活。”有一次妈妈送物品去学校,看过翔仔上体育课打篮球,留下深刻印象。不过,翔仔比较腼腆,老师常常邀请他参加班篮球队,他都婉拒了。

“如果在中秋节期间,送一份礼物给翔仔,我想满足他想要一个新篮球、新羽毛球拍和运动鞋的心愿。”陈女士说,由于儿子每天运动时间长,鞋子磨损得厉害,家里需要一双新的运动鞋备用,而篮球和球拍,是翔仔一直想要的,但价格有点贵,平时不舍得买。“我想,他收到这份微心愿,愿望成真的时候,一定很开心。”

圆梦15号

“童童虽不能站立,但能写能画”

虽然童童(化名)站立有困难,但是她有着超越同龄人的专注力。“不用特别教认字,就能读出绘本上90%的内容。童童幼儿园大班,已经能正常阅读哥哥的一年级语文书……”说起童童,妈妈林女士惋惜且痛心。

童童自小被诊断出双下肢发育异常,下肢瘦弱且无力。父母经济条件一般,却曾不吝付出,带她频繁来往医院就医,去做康复治疗。但坚持了几年,林女士逐渐感到吃力,而童童也在就医中失去活力。

“女儿不能只与医院绑定,她应该享受童年时光。”今年4月,童童终于上幼儿园大班了,但只能去半天,另外半天要去做康复治疗。“即使在幼儿园时间短暂,童童却开朗了不少,跟着老师画画、唱歌,就算参加不了户外活动,她看着小伙伴跑跳嬉戏,也能跟着开怀大笑。”林女士说,童童最受老师欣赏的就是专注的学习能力,但因为少上了几年幼儿园,童童的书写能力暂时跟不上。明年童童要上小学了,老师建议家长,在家多让童童学写字,练好一笔一画。

近日,童童所在的南沙街道儿童主任给童童送来了一个微心愿。林女士说,童童她本来想要一个玩具,可最后一刻,主动提出想要一套新书桌。“我想像哥哥一样学写字,写出漂亮的字!”稚嫩的声音里,满是不服输的志气。

圆梦16号

父子俩为对方许下美好愿望

台风逼近,窗外风雨交加。彭先生端着早餐和一碗中药从厨房走出,微笑着招呼聪聪(化名),“小家伙过来,吃完饭半小时后喝中药。”12岁的聪聪乖乖坐在桌边,像往常一样轻声说:“谢谢爸爸。”

聪聪在特殊学校读书,从出生四个月起便经历着病痛的折磨,在经历过手术和西医治疗仍无法康复后,彭先生近年又带着孩子扎进中医馆,针灸、推拿……一坚持就是七八年。“情况有很大好转,我很欣慰。”他说,为了照顾儿子,只能做时间相对有自主性的工作,“我要接送他上学放学,还要每天定时煮饭、煲中药,实在分身乏术。”

父子俩的生活并不富足,但彭先生从没让孩子缺过爱,而自小随爸爸辗转求医的聪聪,也深深懂得父亲的不易,虽然他的逻辑表达稍弱,却记得爸爸的辛苦,常仰着小脸问:“等我病好了,爸爸的头发能变黑吗?”每次听到这话,彭先生都五味杂陈。

家里经济困难,彭先生总要面对生活中细碎的难题:家里没有中药打粉机,每次磨药都要跑老远;聪聪的电话手表上周摔碎了,孩子放学晚归时,他攥着手机等消息的手总冒冷汗。他和聪聪的中秋心愿都是给对方的心意:一台中药打粉机,辅助儿子更顺畅地治疗;一只新电话手表,让爸爸不用再担心。

圆梦17号

假装“不爱美”是为妈妈省钱

傍晚6点,刚做完工赶回家的蓉姐瞥见女儿脚上的运动鞋——那是社区里一位小哥哥不合穿的旧鞋子,小欣(化名)已经穿了大半年,鞋底的防滑纹被磨得溜光,鞋边还沾着上次摔跤蹭的泥印,至今没彻底洗干净。

“从小到大,女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好心人送的。”蓉姐心疼地说,她和丈夫中年得女,虽将小欣视若至宝,可家境拮据,确实无法给她更好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今年3月,欣爸因病去世,这个家像被抽走了主心骨,备受打击的蓉姐半年瘦了30斤,以前爱跟爸爸撒娇的小欣,也突然沉默了许多。

但蓉姐发现,9岁的女儿悄悄学会了洗衣服、做家务,听到她咳嗽,也会马上端来温水,嘱咐她“多喝一点”。“我们是低保家庭,平时很节省,真的没舍得给孩子买过新衣服。”蓉姐说,“小欣的衣柜里,所有裙子都是好心人捐赠的,随着长大,有些变得不合身了,但小欣会笑着说‘我不臭美,有得穿就好。’”

直到这次圆梦活动,蓉姐帮她打开购物网站,小欣才指着两条带碎花的裙子,小声问:“我可以选这个吗?转圈肯定很漂亮!”蓉姐更想为女儿买一双新鞋,她说前段时间上体育课,小欣跑步时滑倒,后脑勺疼了好几天。

圆梦18号

一个鞋柜藏着四姐妹的整洁期待

午后的阳光挤过窗户,落在拥挤的小屋里。小瑞(化名)正蜷在沙发角落看动画片,电视声音调得极低,生怕吵醒睡午觉的两个妹妹;读四年级的二妹则坐在小板凳上,小心地把全家人的鞋子摆到墙角——十几双鞋挤在过道里,运动鞋、帆布鞋叠在一起,稍不留意就会踢到。妈妈余女士看着这一幕,又想起女儿们提过的心愿,眼眶微微发热。

作为四个女儿的妈妈,余女士独自撑起这个低保家庭。不大的廉租房里,母女五人住在一起,衣服要叠进收纳箱,玩具得塞进床底,鞋子只能堆在墙角。

小瑞是大姐,虽常和妹妹们抢玩具拌嘴,却总在妈妈看不见时帮着收拾:放学回家先把妹妹们的鞋子摆整齐,周末又跟着妈妈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学着关心别人。

“我也想过打零工补贴家用,至少多挣点钱给家里添置一个鞋柜。但四个孩子离不开人。”余女士叹了口气。她告诉记者,有机会参加圆梦行动,几个女儿叽叽喳喳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许愿买鞋柜,她们都想让杂乱的鞋子规整一处,腾出更大的活动空间,让温暖的“小窝”变得更整洁。

圆梦19号

妈妈想给儿子一份生日惊喜

夜幕即临,阿英在窗边竖起耳朵听风雨,9岁的儿子小维(化名)则正把脸贴在作业本上写字,笔尖离纸只有两指远。母子俩都因遗传视力残疾看不清彼此,却在细碎的日常中相依为命,心贴着心,把日子过得满是暖意。

阿英自小视力低下,从未看清过世界,2016年小维出生后,又确诊遗传了相同的眼疾。从此,母子俩成了彼此的“眼睛”:阿英靠触觉熟悉家里的每一件物品,把饭菜端到小维手边;小维则会牵着妈妈的衣角,慢慢走过家门口的小巷。

小维将在下个月迎来自己的9岁生日。阿英最大的心愿,是给儿子一个能保护眼睛的学习环境——现在小维用的书桌是简易板材桌,凳子由两个塑料凳叠起来,写作业时总忍不住往桌上凑,阿英每次摸到儿子紧绷的肩颈,都忍不住心疼。“小维学习很刻苦,上课全靠耳朵听。”阿英由衷赞道,儿子凭着一股韧劲,成绩始终不错。儿子遇到学习难题,阿英会把课本拍下来放大,逐字逐句读给小维听。可是,三年级新增的英语课成了难题,“我不懂英语,只能干着急。”阿英听说有扫读笔能读单词、译课文,她偷偷记在心里,“有了它,孩子学英语就不用那么难了”。

参与这次圆梦行动,阿英替小维申请了写字桌套装和扫读笔。对她来说,这不是普通的物品,“希望儿子能坐得舒服些,不用再把脸贴在作业本上。也希望儿子利用扫读笔,攻克英语难关。”

圆梦20号

村道上的单车载着阿祖的康复希望

夕阳把村道染成金色时,9岁的阿祖(化名)总爱趴在自家院门口,盯着远处骑单车的小伙伴——车轮划过路面的“沙沙”声,孩子们的笑声,会让他兴奋地挥起小手,虽然说不出完整的句子,眼里却亮得像落了星光。

村“两委”干部李先生每次路过,都能看见这一幕,也记着阿祖父母的心愿:给孩子买一辆自行车,让他能跟着小伙伴一起,在锻炼中慢慢康复。

阿祖的家是村里常见的三代同堂,六口人挤在不大的房子里,日子过得朴素却温暖。可命运给这个普通家庭出了难题:阿祖是一名特需儿童,多重障碍让他的成长之路比别的孩子更难。父母每天忙着打工,奶奶还在路边摆摊补贴家用,因为阿祖每月的康复治疗费用不菲,加上弟弟上幼儿园的学费,家庭收入必须精打细算,哪怕有残疾补贴和困境儿童补助,日子依旧紧巴巴。

好在阿祖从不缺爱。镇中心小学的特教班是村里帮着协调申请的,配套设施齐全;每周下午的康复训练,父母再忙也会陪伴;他现在戴着的助听器,村“两委”干部和社工也一直帮着跑前跑后。

阿祖虽然交流不畅,却格外活泼——每次李先生和社工入户探访,他都会蹦蹦跳跳地迎上来,把自己的玩具塞到大家手里,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热情。

李先生知道,阿祖想要自行车,不只是想和小伙伴一起玩。医生说,持续的身体锻炼能增强阿祖的体能,帮他改善身体机能,对康复很有好处。看着阿祖趴在院门口望眼欲穿的样子,李先生为他报名参加2025中秋圆梦行动,让村道上的车轮声里,多一段属于阿祖的快乐旋律。

●温馨提示:圆梦计划接受爱心读者一对一认领,亦接受爱心企业一对多“包揽”,认领热线18665089067(微信同号)。感恩有您,与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梦。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陈欣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