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寻味广州烟火柔情:茶楼里叹一盅两件 小店中品手作小吃
日期:[2025-10-01]  版次:[A06]   版名:[悦游国庆 粤味全运]   字体:【
■干蒸烧卖。

■去茶楼饮早茶,必点的怀旧点心。


■嫩滑的姜埋奶搭配老姜研磨出来的琥珀色姜汁,味道超赞。



■鱼皮角的鱼皮鲜嫩弹劲,肉馅爽口不腻。

■去茶楼叹“一盅两件”成老广的日常。

■新快报推荐官 陈慕媛

■新快报推荐官 梁贤安

虾饺、凤爪、干蒸烧卖、姜埋奶、鱼皮角……

编者按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的到来,十五运会的脚步愈发临近。广州作为全运会的重要承办城市,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从商圈楼宇到比赛场馆,处处洋溢着迎接全运会的浓厚氛围。

为此,新快报推出“悦游国庆 粤味全运”专题,每天由新快报记者化身“推荐官”,用文字与镜头向大家推荐广州在全运之年推出的精品旅游线路、美食打卡地和全民体育活动,以及国庆长假期间正举办的精品演出、文博展览、非遗体验、潮玩乐游等活动,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共赴全运之约,体验大湾区的澎湃活力、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广府文化的多姿风采。

新快报推荐官

陈慕媛

一盅两件 食在广州叹在心头

“辛苦揾来自在食”,在广州生活的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吃饭这件事,老广从不马虎。晨早起身,去茶楼叹“一盅两件”是他们的第一要紧之事。蒸笼掀开,虾饺透亮如玉;紫砂壶倾注,普洱醇厚似诗。目光投向相邻一桌,一碟烧卖热气腾腾,一盅铁观音缓缓落肚。如此烟火氛围之下,趁着国庆假期,大家闲话琐事家常,放任时光偷偷溜走。

食求精烹求善

广东人喜欢饮茶,尤其喜欢去茶楼饮早茶。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广州、佛山等地开始有“二厘馆”,基本上都是喝个茶,吃比较普通的点心,每次茶费仅二厘钱。

发展至今,早茶茶楼款式多样,价格不一,分小点、中点、大点、特点、超点、顶点,满足各式群体的需求。

早茶点心碟头多,量少而精,品类丰富。翻开《广式早茶·点心》,里面收录了超过100种传统点心的制作方法。而这仅是冰山一角,多年来,厨师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制作出不胜枚举的花式美点。

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在广东早茶的“四大天王”里,虾饺稳坐C位。它似饺非饺,用澄面做皮,以鲜虾、鲜笋、肥膘肉为馅,有功力的师傅,将其捏合成十三褶。虾饺形似两撇胡须,因而也被称为“二撇鸡”。

得闲一齐饮茶

金黄起皱的虎皮凤爪,猪网油兜住陈皮牛肉球,精致菜肴赏心悦目,可谓“食在广州,叹在心头”。广州人重汤、喜粥、好茶,这无一不耗费时间。烹饪中,他们倾注精力,饮食上,他们从容不迫。

上午七八点开始的早茶,茶客们可以细细品味一两小时,更有甚者闲坐至午市开张。家长里短、街坊邻里、天地广大,话匣子一经开启,他们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谈资。

座无虚席的早茶茶市,同学们品茶聊天,三五好友分享八卦,一家子其乐融融品尝着各式茶点,退休老人们盘算着下一步出游,经商之人也谈起了生意……热闹的茶楼,每天都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喂!得闲一齐饮茶。”在广州,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好客的表现。下次,有朋友来广州,你尽可以邀约一起喝茶,看看这里的人是如何“揾食”的。

新快报推荐官

梁贤安

走进市井小店 细尝一口粤式小吃

在广州,过节总绕不开吃,尤其是那一口代代相传的粤式小吃。这个国庆假期,不如暂别拥挤人潮,走进市井小店里,尝尝这些藏着时光滋味的粤式小吃,读懂广州的烟火柔情。

姜埋奶:一碗浓香,盛满沙湾温情

姜埋奶,有些人又称它为“姜撞奶”,是番禺沙湾人首创的甜品小吃。

要寻这地道滋味,自然少不了走进“沙湾奶牛皇后”王秀甜的店里,看她如何用一双巧手,做出老沙湾的浓醇。

制作姜埋奶,甜姐从不含糊。先挑块头饱满的老姜,搁在竹制磨姜板上细细研磨,压出琥珀色的姜汁。另一边,将新鲜水牛奶倒进铁锅中烧开,待温度降到70℃-80℃的“黄金区间”,她抬手将奶液稳稳倒入盛有姜汁的碗中——没有花哨的动作,却藏着数十年的火候拿捏。

接下来便是最考验耐心的三分钟:鲜乳与姜汁在碗中静静交融,香气渐渐漫开,若用汤匙轻放奶面,能够平稳浮着不下沉,这碗姜埋奶才算“合格”。凝好的奶体像嫩豆腐般细腻,入口先是姜的辛辣,接着是奶的醇厚,甜而不腻,暖意在舌尖慢慢化开。

为何将这道撞出来的甜品称之为“姜埋奶”呢?甜姐解释说:“‘埋’字含有合并、包容的意思,藏着和谐、团聚的心意,而‘撞’字少了份温润。我们沙湾人做甜品,也讲这份‘和’,所以得叫‘姜埋奶’。”

鱼皮角:一双巧手,锁住水乡风味

在岭南传统小吃谱中,鱼皮角占据一席之地,承载着水乡渔耕的独特风味。风味是否正宗的关键,始终在一双手上。来自番禺紫坭村的梁焕宜,每天都坚持手工制作鱼皮角。多年来,她和四姐妹共同经营的“姐妹鱼皮角”店,靠的就是一道传统的手工鱼皮角,留住无数食客。

“说是‘鱼皮’,其实是用新鲜鲮鱼肉打成的饺子皮。”宜姐说话时,指尖已在案板撒开一层薄生粉,从碗里揪出一小团莹白的鱼胶,先把鱼胶揉成均匀长条,再改刀成骰子大小的鱼粒。紧接着用刀刃轻压,鱼粒便化作透亮的薄皮,蘸上生粉防粘,一张弹韧的“鱼皮”就做出来了。

馅料则多选用猪肉,为增添香气,宜姐还会拌入炒香的白芝麻。几下手法,一个小巧的鱼皮角便成形了,“纯手工做的鱼皮角才有灵魂。”她笑说。

待一碗鱼皮角端上桌,送入口中,鱼皮鲜嫩弹劲,肉馅爽口不腻。这一口,是紫坭村的水乡鲜,也是宜姐用双手守住的烟火味。

■策划:李青

■执行:陈琦钿 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贤安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梁贤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