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早经深入人心。
低调内敛、脚踏实地、兼容并蓄、包纳海川,这些正是广州这座城最具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城市属性和性格特质,它的美食,亦如是。
在这座城中,老字号有老字号的传承,新生代有新生代的创新,认真坚守的餐饮人,无惧时代洪流的变迁,在新与旧、传统与时尚的火花碰撞中,让美妙的人间烟火,一直升腾着不一样的韵味。
传承坚守与共融创新,对这座城而言,从来是一对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的“兄弟”,彼此间相互催发,进而共融交织,再而融会贯通,每每令人得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觅食地
老西关濑粉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宝华路11号
老西关人都记得曾经的“泮塘五秀”,菱角、莲藕、茨菇、茭笋和马蹄,“水菱角”就是从菱角演变而来的西关小吃,它与濑粉可以说是“两兄弟”,原材料相同,制作方式不同,口感不同。
所谓“水菱角”,考究的是“筷子功”,关键词有这么几个:夹住、挑起、拉分,全程是一双筷子在手中的灵活使用,它需要耐心、细心和精心。随着筷子一次又一次重复上述动作,一颗颗有如被赋予了生命的水菱角便安然静卧水中,等待水开浮起的新生……
水菱角的原材料是粘米粉加上煮熟的大米饭,粘米要先泡3个小时,与煮好的大米饭按5%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这主要是取熟饭粒中的黏性。把二者混合后再磨成粉,就得到了生熟粉,用“虾眼水”开成生熟粉浆。“虾眼水”是专业用语,通常指80摄氏度上下的水温,水温再低些的可称“小虾眼”,水温再高些的是“大虾眼”,水温的高低需要视乎粉的湿度来判断,湿度高水温就略高,反之就略低,以此类推。
开浆不要一次便给足水,一点一点加水,重复数次,会开得更均匀,当米浆成为浓稠糊状、用筷子夹起来是将滴欲滴这种程度的,就说明开好了。
在纯熟的“筷子功”加持下,整个水菱角的制作过程十分解压且治愈,当它们浮起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们熟了,这时候再煮一分钟即可捞起备用。
水菱角的汤底主要原材料包括虾米、叉烧、冬菇以及猪油渣等,都是为了增加滋味给水菱角这种“受物”添香的,盐、烘过的花生碎和适量的糖加以调味,吃时再根据个人口味喜好配上辣味萝卜干、鸡蛋丝、炸花生、大头菜粒等,温温热热,QQ弹弹,滋味非常。
“蔡澜先生曾指点过我,就是两个字:专一,专一做好单一一个品种就好。而传承,首先是要将这种手工技艺传下去。”作为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伍文辉认为传承的责任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专业院校传承以及社区社会普及性传承这四个方面体现,前三者属于专业从事,最后一个属于知识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群众基础。那么传统的传承要如何适应新生代消费人群的口味?“坚持传统的手工手艺不变,但口味的多样性、适配性可变,食材的原材料品质会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升级,烹饪方式也会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喜好加以多样化调整。”伍文辉说。
策划统筹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摄影视频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郭思杰 观显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