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公园就能好好睡觉、降低血压、预防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睡不好……这些病,去逛逛公园就能缓解?不要怀疑,医院已开出相关“绿色处方”。今年6月,广州市12家单位结成首批6支“森林+医疗”队伍。同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发布了首批20条“迎全运·森呼吸 羊城绿色康养径”,涵盖自然疗愈、五感体验、中医药文化、睡眠管理等特色亮点。
这些康养径与普通小径究竟有何区别?近期,记者进行了走访体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程羽
记者走访
白云山六榕小径:树木芬芳,隔绝城市喧嚣
据了解,森林康养径入选的要求非常之高:主要考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三个生态因素,即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质量以及声环境质量。具体而言,空气负离子浓度需满足一级标准(即空气负离子含量的平均值不得低于12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应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涵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2.5、PM10的浓度值不得高于二级标准的限值),而声环境质量则需达到或优于二类标准。
从白云山柯子岭门岗售票处进入,向左前方行走几十米,便来到六榕小径的起点。这条看起来有些“粗犷”、仿佛乡村老家的小土路是白云山首条手作步道,全程2.5公里,由碎石子和天然树枝铺设而成。
一踏入小径,仿佛瞬间隔绝了城市喧嚣。薄荷、罗勒等草木清香扑鼻,脚下是松软的落叶与泥土。马占相思、枫香、木荷等树木凌空交织成绿色屏障,体感温度较外界低5℃-6℃,阳光穿过树隙,洒下跃动的光斑。路径上极少人造痕迹,没有垃圾桶、水泥桌椅和路灯,路旁设有木材收集处,堆放着林间收集的枯木,部分被裁成休憩凳。
走到约1.5公里处,一棵大树身披缤纷毛衣,柔软可爱。记者忍不住上前拥抱,那一刻,只感到大树的宽阔与温柔。园方介绍,这些树木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具抗菌抗炎之效,有助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越秀公园森林康养步道:虫鸣鸟叫,闯入“绿野仙踪”
作为广州“城市绿肺”,越秀公园的植被覆盖率超90%。其中,森林康养步道自南秀岗起始,至东秀湖西北角的陌上花开收尾,全程约3公里。
记者沿路徒步,感觉像闯入童话般的“绿野仙踪”。茂密林木与多层次植被交织成荫,此起彼伏的虫鸣鸟叫环绕耳畔,深吸一口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五感体验”值瞬间拉满。步道以“顺时遵生”为主题规划环山闭合游线,沿线巧妙设置十二月令养生节点,既配有科普知识标识牌,又提供康养活动指引及配套辅助设施。
记者走访中看到,这条步道的运动、休闲氛围特别好,一路遇见了专注调息的冥想者、行云流水打太极拳的团体、静心做八段锦的老人、英姿飒爽的舞剑者、挥拍奔跑的匹克球玩家以及让林间回荡动听旋律的合唱团,共同绘成一幅生动的城市康养画卷。
“我身体一直硬朗得很。”85岁的曾奶奶指着身旁正在拉伸的大爷大妈们说,“我们这群老友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都有,但谁也没因为病就躲家里,医生都说‘适当运动就是最好的药’。这儿空气好、人热闹,走着走着心情就好了!”
森林+医疗
非药物干预的绿色处方
像记者这样“闲逛”小径,就可以变得很健康吗?真正有疾病的人,该怎样利用小径?医生进行了释疑。
“(有相关疾病的)患者不能只到景区随意逛逛,而是要有精准的康养需求和方法。”广州市胸科医院(下称“胸科医院”)副院长李艳说。据悉,胸科医院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越秀公园已组成“盟友”,8月15日,该院已经开出了首张绿色处方。
“绿色处方由医院专科医生开出,对象是慢性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我们构建了评估、开方、干预复诊的医疗闭环,患者可以凭处方免费一次进入白云山、云台花园等指定区域进行康养,并且每月定期回来复查,由医师跟踪评估效果、动态调整方案。”李艳说。
“绿色处方是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案,我们将中医传统疗法、呼吸康复训练、运动处方、营养指导等医疗干预措施与森林康养有机地结合,通过自然疗愈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并提高免疫力。”李艳说。
目前,胸科医院已经形成了六大标准化绿色处方,包括慢性呼吸疾病绿色处方、高血压绿色处方、糖尿病绿色处方、血脂异常绿色处方、中医调理绿色处方、营养和运动绿色处方。
拯救睡眠的免费自然疗愈
10月11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越秀公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越秀公园现有康养步道基础,正式启动共建“睡眠自然疗愈小径”项目,预计10月底可以初步建成。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失眠联合门诊负责人应彦璐告诉记者:“我们给有失眠症状的患者开出处方,他会得到一张睡眠地图。患者需要根据地图指引,到越秀公园固定的场所扫描二维码,戴上耳机,学习呼吸放松训练、正念冥想、光疗、肩颈放松和八段锦的相关医疗知识。这些场所或长有高大的白玉兰树,或能接触适当的阳光,患者能在自然环境中锻炼的同时,又学习到了跟睡眠相关的知识。”
应彦璐表示,对于有失眠症状,但还没有达到慢性失眠诊断的人,睡眠认知行为治疗非常有效,能够逆转症状。除了在医院内进行的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外,还需要进行放松训练,但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就是因为没有规范的系统指导。
“很多科学研究认为,植物中散发出来的一些气味对人的身心有益,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获得五感疗愈,还有些治疗方法只有在自然中才可以进行,比如抱树、光疗等。”应彦璐认为,自然疗愈是免费的、但非常有价值的疗愈。小径建设将呼吸调节、光疗、身心放松、中医康养等科学的睡眠干预方法融入自然场景,能让市民在自然行走与呼吸间重建身体节律,实现科学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链接
20条羊城绿色康养径
●越秀公园森林康养步道
●蕙兰养心——兰圃五感四雅疗心康养径
●二沙岛传祺公园康养径
●华南农业大学·森林园林康养及校园环境育人径
●海珠湿地林洲凫影康养径
●白云山森林康养径——六榕小径
●帽峰山森林文化主题体验步道
●广州市儿童公园童心步道
●迳下东湖环湖碧道
●七溪地芳香疗愈径
●大夫山环湖路
●黄山鲁森林公园香樟大道
●流溪河多彩步道
●石门国际森林浴场康养径
●南药康养径
●天人山水湖岸栈道
●广州山谷国际旅游度假区康养步道
●白水山心路旅程
●白江湖本草灵栖径
●南方香江森林康养径
声音
“让老百姓都获得森林的恩惠”
公开资料显示,森林康养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地区。德国首先运用“气候性地形疗法”,把森林保健功能与医疗活动融合,建立了世界首个森林康养基地,运用森林植物精气、运动、空气负氧离子等,开展利用森林环境改善人类健康的研究。
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刘立军认为,森林康养不是治病,而是为了预防,终极目标让老百姓都获得森林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