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银场村沃柑园、大雅村鑫梅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红光村芬芬水果合作社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集中挂牌,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岗位,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富民车间”集中挂牌,是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通过“企业+车间+农户”模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推动特色产业延链增效,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史名一
果园变“车间”,
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走进银场村沃柑种植园,约70亩的果园藏不住“满园春色”,挂满枝头的果实,只待橙黄橘绿时,又是一年好丰光。一块崭新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牌匾,为沃柑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队队长谢存德表示,立足丙村镇乡村产业基础,工作队积极探索“企业+车间+农户”模式,与银场村“两委”共同谋划,推动沃柑园升级为“乡村振兴帮扶车间”,构建联农带农长效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从果园到“车间”,沃柑销售迈上了新的台阶。在新的“车间”,沃柑的清洗、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环节逐步实现标准化,通过规范沃柑采后处理流程,提升产品品相与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种植户的信心,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更重要的是,在工作队、村“两委”、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在沃柑园挂牌,拓宽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的渠道。村民除了在果园务工获得收入,到了沃柑采摘季,又能参与沃柑初加工,挣得更多的收入。
为推动沃柑从“车间”到“舌尖”,工作队将围绕消费帮扶持续发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销对接交流平台,畅通沃柑“出山入湾”的销路。
发力精深加工,
让农产品变“香饽饽”
在丙村镇大雅村,鑫梅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鑫梅源”)立足当地特色农林资源,以初级农产品种植、采摘及简单分拣销售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随着“乡村振兴帮扶车间”挂牌,鑫梅源重点发力精深加工,升级清洗、烘干、包装等成套加工设备,重点对丝苗米、百香果等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丙村三堡”丝苗米、“钦蜜九号”百香果等系列产品,逐步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在工作队推动下,鑫梅源拓展“种植基地+加工车间+实体销售”模式,一方面依托车间提升品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荔湾区乡村振兴产品联络站梅县馆、广东珠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之连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联合构建线下实体展销店拓宽销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闭环,让农产品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日前,在工作队牵线搭桥下,广东珠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桂文到丙村镇,与鑫梅源等当地企业进行对接,“希望通过合作共建富硒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发挥我们公司的技术优势,助力打造富硒特色农产品。”
针对大雅村金柚种植规模大但附加值低的问题,工作队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优势,协助当地企业引进更多深加工技术,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路径,让“帮扶车间”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从“车间”到“出海”,
“订单农业”激活新动能
“现在按订单种、按标准加工,果子不愁卖,价格还稳。听说有的订单来自国外,咱的水果也能走出国门了!”走进红光村芬芬水果合作社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目前,合作社依托“订单农业”,带动村内40余人就业,人均收入稳步提升。
此前,由于市场波动大、销路不稳定,合作社种植的水果常面临“丰产不丰收”的难题。挂牌“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后,合作社将“订单农业”作为突破口,提前与国内外采购商签订供货协议,根据订单需求调整种植品种与规模,从源头规避市场风险。
围绕订单需求,车间重点完善加工、销售链条:加工环节引入分级筛选、清洗包装、保鲜处理等设备,按订单标准提升产品品相;销售环节则组建专业团队,对接电商平台、商超渠道,同时专人负责海外订单的物流衔接与资质办理,推动产品逐步进入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三个村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各有侧重,银场村聚焦初加工、大雅村深耕精深加工、红光村探索‘加工+销售’……”谢存德表示,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链接荔湾资源,推动‘车间’与广州商超、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真正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帮扶车间’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