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市美协速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戈:我是运动员出身,对运动题材特别有感觉
日期:[2025-11-09]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孙戈入选《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暨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品集》的作品《铨铨的假日》。

■孙戈作品《都市小精灵》刊入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美术》(二年级下册)。

■《奔腾·广州步伐》 张西 2020年

■《千钧势》郭楚开 2025年

孙戈作品《都市小精灵》刊入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美术》(二年级下册),同年,作品《铨铨的假日》也入选了《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暨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品集》。“我本来就是‘运动员’出身的。所以,一直以来对运动题材都特别有感觉。”谈起跟体育的渊源,广州市美协速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戈还特别回忆了小时候作为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经历。

冰球训练的经历受益终身

小学五、六年级,孙戈的身体素质虽并不算突出,但却作为哈尔滨少年业余体校冰球队的一员,有过一段参加学校冰球队的训练经历。“虽然基本算是没上过场的‘板凳队员’,但那么一段的冰球训练的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孙戈回忆,当年冰球队的耐力训练、灵敏度训练、技战术训练及高强度体能训练,依然历历在目。“夏季的陆地训练,艰苦而枯燥,八区体育场的看台,每次都要上下几十个来回,弯腰在太阳底下练习基本滑冰动作是每次训练的必修课,射门、运球技术训练就算是有点意思的项目了。到了入冬,天天都盼着结冰,每天都要去冰场感受冰层的厚度,盼着早日冰上训练。那时候,我一直最羡慕老队员,感觉他们把红色球衣剪开领口加上拉链变成大翻领有如最帅的时装,用球杆架上冰球鞋走在街上十分威风。一个小学生每个月还能补助几斤粮票,在当年可是不得了的事。”

广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

回想起训练的那段日子,除了特别艰苦,还偶然伴随着危险。“我的左眼上眼皮现在还留着个疤。这也成了我运动员生涯的战绩。”原来,孙戈在当年的一次训练中,争抢时被队友冰球杆子挑的,当场流血,“我以为眼睛瞎了,一直捂着回家,慢慢打开才发现只伤到了眼皮,真的好悬。”

虽然训练有过危险,但孙戈并没有因此对运动产生芥蒂,相反,后面尽管没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但他选择了用画笔表达运动员的英姿。

谈及广东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主要举办地时,孙戈表示,“一直以来,广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走出国门的体育佳绩还是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而且这里有气候优势,一年四季都适合运动。北方一到冬天,下雪之后,出门都不方便。”他还说,“期盼全运会开幕之后,我们也有计划,看看能否有条件组织画家,走到场馆里,画一些比赛项目,发挥出速写就是美术轻骑兵的独特优势。”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 张西:

《奔腾·广州步伐》主要表达的是广州马拉松国际比赛的一刻,彰显新时代特色和广州精神。

广州马拉松赛于2012年创办,作为广州市的一项品牌赛事和一张城市体育名片面向全世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价值。参赛者除了国际专业运动员,更多的是业余跑友、土生土长的老广。比赛当天,就会出现“万人奔腾”的盛况,几万名跑者在广州“一江两岸”的城市赛道上奔跑,景观浩大壮丽。此张创作想体现广马跑者奔跑的节奏契合着城市发展脉搏,全民的体育盛会彰显着新时代城市的精神气质。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郭楚开:

作品《千钧势》以极具稳定感的对称三角形构图统摄画面,塑造了一位造型夸张、凝神聚气的举重运动员形象。艺术家采用大写意手法,以简练而富有张力的线条概括出雄浑的体魄与饱满的肌肉形态。人物呈蹲姿,双腿分立,双臂蓄力,于静态中蕴含迸发之势,生动捕捉了发力前千钧一瞬的戏剧性张力。

笔墨语言上,通过浓淡干湿的丰富墨色与强烈的黑白对比,突出主体的体量感与力量感。背景大量留白,并以凝重的墨块点缀呼应,既净化了空间,使视觉焦点集中于人物神态与动势,亦在虚实相生中拓展了画面的意境空间。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形体描摹,通过形式构成与笔墨意趣的巧妙结合,将“势”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视觉化,展现出一种含蓄而磅礴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艺术让体育充满了诗意

举办运动会,讨论艺术里的运动题材并非赶时髦,皆因这是历史自古有之。甚至说,体育与美术同样作为人类文明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本质上是息息相关的,常常有着千丝万缕的交织关系。

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身影早已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汉代的“铜蹴鞠图案印”以简洁的线条,定格了两人“颠球”对抗的瞬间,成为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珍贵物证。唐代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图》,更是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二十余名骑手挥杆击球的壮观场面,被誉为中国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记录。这些作品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古人将体育视作强身健体、娱乐竞技乃至礼仪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艺术也让体育运动充满了诗意浪漫。明代杜堇的《仕女图》卷,虽为明人所作,却生动再现了唐代宫廷女子参与捶丸、蹴鞠等活动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罕见的风采。元代钱选的《蹴鞠图卷》,则以高超的绘画水平和精湛的笔触,捕捉了宋太祖与近臣踢球的专注神情,不仅记录了“二人场户”的踢法,更将君臣同乐、体育怡情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画作表明,体育在中国古代并非仅仅是力量的角逐,而是一种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把视野放眼世界,古希腊《掷铁饼者》以其完美的动态平衡和理想化的人体美学,成为体育题材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运动瞬间的凝固,更是古希腊人对人体和谐、力量与智慧并重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提醒,这件作品的成功在于艺术家对形式的创造性改造,它将不同的视觉角度巧妙地融合成一个充满张力的整体,超越了单纯的写实,达到了艺术真实的更高境界。

进入近现代,体育与美术的结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在新中国,体育迅速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促使体育题材美术创作承担起彰显社会精神面貌、记录体育事业发展、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的重任。从靳尚谊的《登上慕士塔格峰》到表现“女排精神”的各类画作,艺术家们用画笔和刻刀,凝固了民族自豪与集体记忆的闪光瞬间。自1985年“首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举办以来,中国体育美展逐步发展成为体系化、制度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它每四年与全运会同步举行,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国体育美术的创作水平,更成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

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体育题材创作与审美,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对自我生命的体认和审美风尚。无论是描绘竞技赛场的激烈角逐,还是刻画社区民众舞剑耍拳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都俨然超越了体育本身,触及了民俗文化心理的底层逻辑,展现的是人们对和谐、平衡、自由境界与诗意浪漫情怀的向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