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科技与匠心,绘就全运坦途
日期:[2025-11-11]  版次:[A07]   版名:[激情十五运]   字体:【
■翟民泽(左)

■吴海(中)

■陈禹奇

■幼恩(左一)

——记广州交通人备战十五运会的日与夜

珠江潮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拉开序幕。面对1897万常住人口与赛事客流的双重考验,广州交通系统以科技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城市脉络上描绘着保障盛会的答卷。四位普通却不平凡的交通人,正是这张答卷上的生动注脚。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交通宣

翟民泽 市政匠心“美容师”,让路桥更安全

实验室里,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工程师翟民泽正在用显微镜检测海印桥涂装的质量。这是从桥上提取的环氧封闭漆标本,厚度要求达到50微米。翟民泽说:“涂层厚度少一微米,桥梁的抗腐蚀能力就少一分保障。”这位年轻人今年不过30岁,却早已闯出了名气——全运会筹备期间,他牵头完成海印桥、内环路高架桥等多座桥梁的涂装防腐,还攻克了道路刨铺的“快好省”难题。

海印桥桥塔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锈蚀、剥落问题严重,且结构复杂,高空作业面多、死角多。传统的涂装工艺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保证涂层均匀度和附着力。翟民泽深入研究涂料特性,查阅大量资料,与专家反复探讨,牵头制定了“分阶段、分区域、分工艺”的施工方案。

一次验收时,他发现局部涂装有轻微的“橘皮”,坚持要求返工。施工人员起初不理解,翟民泽地耐心解释:“桥梁涂装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不能有一点马虎。”最终,海印桥桥塔重现亮泽,成为珠江上的一道风景线。

道路刨铺则是另一场硬仗。为了不影响市民白天出行,工程全在夜间进行。翟民泽创造出“精准化流水作业”模式,将刨铣、清扫、洒布粘层油、摊铺、碾压等工序像钟表一样精确对接,确保各班组、各设备无缝衔接。一次巡查中,他发现内环路某路段刚铺好的路面有微小起伏,立刻叫停施工:“小起伏可能藏大隐患!”项目竣工检测证实,他向市民交出了一条远超设计标准的平整道路。

截至目前,翟民泽所负责项目仍保持着“零事故”的纪录。“让大家走在平坦的路上看十五运会就是我的目标。”翟民泽说。

吴海 创新工法,于厘米之中抢时间

广园路下塘西路立交大修工程被列为广州“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管理中心征拆和管线迁改部的吴海,则是这个项目的“责任医师”。

这座立交北接白云大道南、南连下塘西路,840米改造线路像条“狭长纽带”,最小净距不足13米。作业面东西侧是川流不息的广园中路与北环高速公路,居民楼、医院紧邻分布。地下更像个迷宫:两条地铁纵横,电力、供水、通信管线错落。吴海团队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拆除旧桥、安装新桥,同步改造衔接段路面,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

吴海和同事在全国首创了“高精度智能化整跨吊运滑移施工工法”,将传统7至10天的封路周期压缩到8小时,为城市交通保通跑出加速度。

吴海永远记得安装最后一块梁体的时候:深夜,“12#跨梁体”被吊装起来,在几十米的高空一路滑过,梁体下是熙熙攘攘的车流。窗口期仅有一夜,这几百吨重的庞然大物,必须像积木一样乖巧地、精准地滑落到它正确的位置上,差一厘米都不行。

此刻,吴海正拿着图纸,紧盯着桥梁,眼中布满了血丝。成了!随着梁体的精准落位,吴海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为了完成“高空走钢丝”,他把指挥台搬到了施工一线,通宵鏖战成了常态:白天巡查各作业面,协调资源、解决难题;晚上组织复盘会议,总结进展、优化计划,经常工作至深夜。“我们从来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吴海说道。

今年8月31日,广园路下塘西路立交主桥开放试运行,高峰期高架桥车流量达每小时1500辆。站在桥下,吴海笑着说:“能为十五运会打通这条路,再累都值。”

陈禹奇 执法为民“守护者”,科技赋能保畅通

“一辆违规网约车可能影响一座城市的形象。我们要确保每一位参赛选手、每一名观赛群众,都能在广州享受到安全、便捷、规范的出行服务。”广州东站的车流中,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一处的陈禹奇,正用移动执法终端核验车辆资质。

面对日益增长的营运车辆监管压力,为了让执法更精准,陈禹奇带领团队深入分析数据,在天河体育中心、白云机场等重点区域,搭建起“定点值守与流动巡查相结合、人力防范与科技防控相补充”的立体巡查网络。运用大数据平台比对网约车订单与资质信息,精准锁定非法营运车辆;借助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巡游出租车违规行为的非现场精准取证——科技手段的深度应用,让曾经“难抓”的非法营运、拒载议价,如今成了“透明事”。

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一次夜间巡查中,陈禹奇与同事驾车行驶在机场大道上,远远望见昏暗路灯下一对母子焦急地招手。原来他们要赶赴广州火车站搭乘列车,却遇出租车拒载,眼看就要晚点。陈禹奇一边温言安抚,一边迅速按规定履行报备程序。获得批准后,他利落地将行李搬上执法车,在夜色中开辟出一条温暖的通道。最终,母子二人顺利抵达进站口。陈禹奇也根据路上询问的涉事车辆信息,查处了一起拒载行为。

如今,抵达广州的旅客总能看到陈禹奇和同事们的身影。游客陈先生对记者说:“我去过很多城市,在广州,可以不用担心打不到车,也不用担心‘被宰’。每个深夜,都会有执法人员在,你永远可以相信广州出行的规范与高效。”

幼恩 地铁志愿者,多语服务让沟通零障碍

广交会期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摩洛哥籍志愿者幼恩(Yousra Malih)单日最高接待外宾超百人。一次,一位参展商因手机没电无法联系酒店接驳车,焦急地在琶洲地铁站徘徊。幼恩用流利英语安抚对方,迅速协调站内充电设备,并同步通过地铁工作人员查询酒店接驳车联系方式。十分钟后,客商顺利登车,临行前感慨道:“广州真的太棒了。”

“志愿服务是系统工程。”为应对广交会与十五运会的双线任务,地铁集团创新构建“英语通用+小语种补充+爱心服务全覆盖”矩阵,并推出“双盛会”工作法:内训师团队开发标准化课程,将大客流疏导、助残服务、应急处理等场景模块化,通过实战演练让志愿者快速切换角色。

其中,幼恩所在的“多语服务队”由近百名外籍志愿者组成,覆盖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5个语种。十五运会培训中,她需在30秒内响应并协助地铁员工处理突发事件,不断练习对行动不便运动员的进站引导,包括详细描述闸机位置、熟悉扶梯坡度、注意车厢空隙距离等。

“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有热情就够了,现在才知道,专业细节才是安全的保障。”她反复练习引导手势,甚至蒙眼模拟体验视障者需求,“差一厘米,可能就多一分风险”。

数说

十五运会交通

今年以来,广州交通系统围绕服务保障十五运会,全力推动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成投用。

道路方面,五山路与广园路立交、广园路下塘西路立交大修、东风西路德坭立交拆除重建、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南段、海珠湾隧道、机二高南段等关键节点工程相继完工,穗莞深城际铁路石牌站、奥体中心站(现天河东站)等市政配套设施同步启用,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轨道交通方面,2025年已新开通地铁10号线、12号线东段及西段、13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以及广佛东环、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新白广城际等7条(8段)线路,全方位保障高效出行。

此外,分三批开展59个道路品质提升项目,累计完成道路翻新294公里,完成沥青刨铺319万平方米,交通标志翻新414公里,人行道翻新92万平方米,桥梁及防撞墙涂装126万平方米。

为服务好十五运会,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团委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联动市政府办公厅和交通系统志愿服务有序开展,不断擦亮“爱在交通”志愿服务品牌;地铁集团完成10个志愿服务站点建设,组织近1500名志愿者投入保障;公交集团组织青年骨干参与赛事交通保障近20场,打造集站务管理与爱心驿站于一体的奥体综合功能区;广州交投集团组建百人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专项行动8场。各单位协同发力,共同营造“志愿全运、微笑广州”的友好氛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