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运会助力大湾区跑出深度融合“加速度”
日期:[2025-11-24]  版次:[A02]   版名:[激情十五运]   字体:【
■11月8日,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比赛——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举行。图为选手通过引桥,即将进入澳门路段。 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摄

秉持“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理念,将“办赛事”与“办城市”深度融合

新快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杨帅报道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圆满落幕。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运动会,本届全运会不仅奉献了一场精彩激烈的体育盛宴,更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引擎。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历来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承载力的重大契机。粤港澳三地秉持“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理念,将“办赛事”与“办城市”深度融合,高标准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着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当全运会火炬传递途经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多个著名城市地标,当马拉松和自行车赛事选手“无感通关”畅享跨境比赛,当场馆改造、道路修缮、绿化升级推动城市“旧貌换新颜”,十五运会不仅带来了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城市服务治理的升级,还有效促进了城市群之间的高效协同发展。

助力城市品质升级

十五运会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将场馆建设与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改善紧密结合,真正把“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落到实处。

与以往大型赛事惯常的“大拆大建”不同,本届全运会创下了不新建大型场馆的纪录。广东赛区90%以上的竞赛场馆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而成,香港、澳门赛区也全部依托既有场馆办赛,在节约办赛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老旧场馆的焕新升级。所有场馆均同步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以精细化设计传递人文关怀。赛后,这些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进一步拓展市民健身空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以举办十五运会为契机,粤港澳地区多座城市着力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和精细化治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从美丽河湖建设到夜景灯光升级,十五运会推动的城市更新成果,正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民生实惠。

激活文体旅消费新动能

可售门票预计超过500万张,热门比赛“一票难求”;从游泳、跳水到马术、击剑,观众在粤港澳三地跨境连追多场精彩赛事;多地面向市民游客发放商旅消费券及景区优惠门票……十五运会期间,“票根经济”点燃消费新引擎,“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消费新场景。

一张全运会门票,不仅通向赛场,更串联起一条条文旅线路。广州推出“赛事+珠江夜游”,珠海打造“观赛+海岛游”,粤港澳地区19座办赛城市把“竞赛动线”变成“文旅路线”,雕琢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特色产品,形成“一程多站”式体验,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相关行业增收,实现从赛事流量到经济增量的转变。

此外,十五运会期间,广东21个地市还以特色体育项目为依托,积极打造城市体育新名片、塑造城市体育性格。如“帆船之都”汕尾推动帆船从专业赛事走向大众生活,“篮球之城”东莞用篮球讲述城市故事,“排球之乡”江门以排球传承侨乡记忆、发展体育产业……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体育生态,既彰显了地域文化与城市精神,也有助于培育本土品牌赛事,将全运会的短期热度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效益。

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十五运会的筹办并非单一城市的“主场”,而是三地城市的“协同作战”。以赛事为纽带,大湾区各城市在体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深化合作、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群”向“生活圈”“发展圈”迈进。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民心相连“心联通”,“湾区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正如运动员和观众所体验到的“无感跨城、无缝衔接”,正是大湾区城市群越来越紧密的体现。

盛会有期,而城市发展新篇继续。十五运会为粤港澳三地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实践。在“办赛事”与“办城市”深度融合中,十五运会让三地城市群的区域凝聚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城市品质更高。以成功举办十五运会为新起点,粤港澳三地正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携手迈向更加繁荣、协同、宜居的未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