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通过树木生生不息的精神把树格人格传承下去
日期:[2017-11-19]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岭南春晓

■张淑华 红棉

■何俊华 柳树

■黄稻子 石榴树

近百位画家“笔下的树”同场展出,

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终身会长张淑华表示:

继“客家山居图”“历代羊城八景”“百花颂花城”“南国商都”“岭南佳果”之后,又一场本土化创作的大型艺术工程在广东美术界开展起来。同样是立足本土题材,同样是集结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岭南树格”艺术创作将学术的焦点放在了“树木”这一题材上,持续对岭南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艺术表现与学术探讨,持续拼接着岭南物象的艺术图谱。日前,“岭南树格——国画名家笔下的树”展览在一画院举办,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终身会长张淑华在现场表示:“希望通过树木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把树格、人格传承下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陈福香 潘玮倩

“把树格、人格传承下去”

日前,由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主办,一画院承办的“岭南树格——国画名家笔下的树”展览在一画院举办,现场展出陈金章、黎明、杨家聪、梁世雄、张淑华、郝鹤君、卢秀宴等100多位画家有关树题材的作品,涵盖了岭南数十种不同的树木品种,除了常见的木棉、榕树、枇杷树、石榴树之外,还有辣木、石墙树等相对并不普及的树木。

张淑华在现场表示:“希望通过树木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把树格、人格传承下去。”她谈起自己曾经学画画的时候,在树题材上的经营上,就得到了关山月前辈的指导,“我的红棉可以说是关山月老师‘点名’要我画的。他建议我不要在树下画马,因为岭南基本看不到木棉树下有马的情景,让我专心把木棉画好。”

而这一次,张淑华展出的作品,正是她探索多年的木棉题材。

“希望每年都能围绕不同主题创作”

本次活动,是继“客家山居图”“历代羊城八景”“百花颂花城”“南国商都”“岭南佳果”之后,又一重大主题创作,而作为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之一、广州美协副主席刘思东称:“通过各种主题创作,让岭南画坛更有凝聚力,希望每年能够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

谈及本次展览的意义,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何俊华认为:“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每人画一幅画的意义,很多树平常未必会注意到,但通过这次的命题创作,让我们对树的自然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处所体现出来的都是生命的一种颂扬”

据资料显示,南方常见的树种有100多种,四季如春、枝繁叶茂、灌木丛林几乎是北方对岭南的自然植被的共同印象。正如顺德美协原主席叶其嘉所说,举办类似的展览,相比外省有很大的优势,“岭南树木多,外省几乎没有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

青年画家黄稻子则表示:“树给人的印象就是粗壮、挺直、扎根,开枝散叶,每一处所体现出来的都是生命的一种颂扬。”

谈及对本次展览的看法,金仁贵告诉记者:“随着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能有这样一个主题创作,让我们静下心来观察树木,思考树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这是意义的最大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的“客家山居图”“历代羊城八景”等一样,这次同样有合作长卷面世,在展览现场,展现了一幅长1199厘米、高220厘米,描绘岭南山峦与现代广州城市发展,名为《岭南春晓》的作品。这幅作品由杨家聪、梁世雄、张淑华、郝鹤君、卢秀宴、卢延光、陈永锵、方楚乔、方楚雄、孙戈、林淑然、黎日晁、陈逸芸、卢彦汛、叶其嘉、李晓白、张弘、黄健生、何俊华、张森霖、朱永成、区伟雄、朱颂民、梁伟堂、刘思东、赵节初、王少伦、朱光荣、周建明、梁镜峰、张铁威、金仁贵、姚涯屏、陈年发、杨峻、陈运成、陈天硕、卢诗韵、朱田生、周遐等画家合作创作而成。

最早的树木形象作品距今约7000年

据资料显示,我国发现最早的树木形象作品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这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距今约7000年,在考古学界有“东方天书”之誉。隋唐山水画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审美意义,树木成为必不可少的画面构成。五代画家荆浩曾写道:“松之生也,枉而不屈。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堕于地下,分层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在他看来,苍松就是君子人格的化身,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品性的象征。这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上,较早有画家把树木人格化的记载。

北宋郭熙虽不是专业画寒林著称,但在这方面也相当具有造诣,他的《寒林图》是双幅拼成的立轴,描绘古柏一株,旁衬以寒林枯木,古柏老干虬枝,寒树木叶尽脱,二者各具姿态,鲜明地写出了柏树历经岁寒不凋的品格。

而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则描绘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润,松树姿态婉然,山石施以“米点皴”,天真烂漫,平静柔丽,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黎雄才示范了 树的各种全新画法

近代岭南画家在树题材的创作中,产生了不一样的面貌,提出“折中中西、融汇古今”艺术主张的高剑父,既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的透视、明暗、光线、空间、色彩的表现,独创出绘画的新风格,包括树木在内的题材在他笔下出现了新颖的艺术面貌。在他的影响下,关山月、黎雄才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树题材方面,关山月更擅长茂林,如《绿色长城》《长城内外》,而黎雄才则在树的处理方面形成了更为鲜明的风格,对近景的树的构图与处理,构成了“黎家山水”的重要元素。

中国山水画的经典教材《黎雄才山水画谱》更是重要案例。《黎雄才山水画谱》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为树木,全面概括了画树的基本技法和规律,精深程度他人难以企及。在这本画谱中,他以极大苦心示范了树的各种全新画法,改写了传统千篇一律的套路。单以画松树枝叶为例,黎雄才就总结出“介字点”、“鼠足点”、“胡椒点”等近10种画法。再如“树分四枝,左右顾盼,必须穿插自然”这样具体精到的画法解说,更是清晰明了地引导读者涉入树法的堂奥。“画树先从枯树入手。树为四枝,这是画树的原则,画时先从大处着眼,先抓住树的整体特征(即树的精神),一般说来,大中枝不宜省略,小枝看情况要进行概括提炼,至于树梢则可以大胆舍去。”他对树法的诸多总结,显然已成当前山水画教学的基本规范。

在黎雄才的影响之下,出现了陈金章、梁世雄、郝鹤君、陈新华、林丰俗、陈永锵、方楚雄诸多山水画能手,在画树方面可谓各擅胜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