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黄宾虹与赖少其两个名字总有某种联系,谈到黄宾虹,始终离不开赖少其,而谈到赖少其,又感觉其受黄宾虹影响。日前,恰逢广州深圳相继推出两位名家的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的“造化为我——赖少其与现代山水画创作研究展”及深圳美术馆的“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众多珍品悉数呈现,两个展览主题相近而风格迥异,引出众多观众的热议。在岭南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读懂两位当代画坛大家?他们的艺术探索存在哪些异同?为我们当下提供怎样的启迪?新快报收藏周刊专访著名美术学者梁江,他表示,赖少其与黄宾虹晚年的变法,都是涅槃式的升华。
1
赖少其助推黄宾虹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收藏周刊:在以往,黄宾虹与赖少其两个名字总有某种联系,谈到黄宾虹,始终离不开赖少其,而谈到赖少其,又感觉其受黄宾虹影响,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位大家的关系?
梁江:1949年赖少其从军队转业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负责华东文联筹备以及华东和上海美术界的领导,组建了华东美协、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等多家美术专业机构。邀请林风眠、唐云、吴湖帆、贺天健、王个簃、谢稚柳、傅抱石、潘天寿等加入美协,进入画院。
当年不少人看黄宾虹的画太黑、看不懂,不受待见。赖少其力排众议大力推荐,为黄宾虹办生日会,推助黄宾虹获得华东行政委员会所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黄宾虹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黄宾虹去世,赖少其主持举办隆重的追悼会,亲自宣读讣告,后又写了《黄宾虹先生的为人和作画》《向黄宾虹先生学习》等文章。1987年“黄宾虹研究会”第二次年会上,由赖少其和张仃起草了给浙江省的报告,要求浙江省博物馆尽快打开黄宾虹捐献库藏。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对此非常重视,专门看望赖少其并倾听意见,由此推动了黄宾虹故居修复和黄宾虹捐赠作品及资料与世人见面。
黄宾虹能为世人所识,能有今天的影响,离不开两个人:一位是傅雷,另一位是赖少其。而从赖少其文字中,不难看到他对黄宾虹的特别尊崇。
收藏周刊:赵朴初曾撰文“少其先生乃继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山水画大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赖少其与黄宾虹的“同”与“不同”?
梁江:1993年版《赖少其书画集》,主编杜滋龄,赵朴初、雷铎分别作序。赵朴初在《序》中评价赖少其为“继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山水画大师”。这本画册第一次较完整呈现了赖少其作品的面貌,其中所收1986年“丙寅变法”之后山水画65件尤引人关注。此前的1980年,谢稚柳撰写了《赖少其的书画艺术》,又有范曾、唐云、沈鹏、卲宇、李桦等与赖少其亦师亦友者撰文评说,他们了解赖少其,所述诚非虚言。
赖少其自述说:“我长期在安徽工作,上黄山画画很方便,我开始以干笔渴墨之法画黄山,以后画九华山”“特别是黄宾虹如何画黄山,对我帮助也极大”。
两位大家年龄差了50年。他们的“同”与“不同”,与不同时代,不同人生道路相关。而相遇相识则是一大幸事。
2
美术史中不可多得的个案,成为有说服力的典范
收藏周刊:不少人看来,赖少其“丙寅变法”是主动且成功的,在您看来,他的这种探索提供了哪些可参考的或褒扬的地方?
梁江:2015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了“大道之道——赖少其诞辰百年作品展”,三层楼12个展厅共展出500多件赖少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出版了《大道之道——赖少其作品集》,后来还到上海巡展,这样大规模的展事为我们重新审视他的艺术很有帮助。
用赖少其自己的话说,1986年初“我已回到老家,家乡变了,我的画也应该变。我戏称丙寅变法(1987年为丙寅年)”;“如何变?画法要变,我以中国画的线条为基础,吸收西画印象派的颜色”“又重新临摹陈老莲,作了新的尝试。我还用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方法,画了黄山春、夏、秋、冬,为了加重画的内涵,我在画中加了诗。”
可从两个角度看作为艺术家的赖少其。一是对艺术不懈的、坚执的追求,甚至到晚年重病缠身,他勤勉且破格的创作仍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另一方面,他对艺术的理解、追求的方式和途径也对我们有很好的启迪。他将各种元素融入创作,浑然天成地推出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取得了大突破,成为人们认可的大家。他几十年对艺术追求的历程成了当代美术史中不可多得的个案,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典范。
收藏周刊:80岁的赖少其,因身体原因,在病床上又创作了五年,出了一批新的作品,这次的变,是被动的,但也被称为“衰年变法”。黄宾虹晚年的“变”,似乎也跟眼睛的白内障有关,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艺术家晚年的“变法”?
梁江:不得已的身体原因容易看到,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内在的,这是一种大器晚成。黄宾虹曾说,他“六十岁之前画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笔墨,六十岁之后先有笔墨再有丘壑”,这是一个根本性转折。
黄宾虹生命的最后七年眼睛有白内障,也是“大器”修成之时。其标志,一是“内美”的艺术美学核心思想成熟和提升,二是“五笔七墨”系统成为既有传统内在延续性又体现原生创造力的笔墨语言体系。
由此而言,赖少其与黄宾虹晚年的变法,都是涅槃式的升华。
收藏周刊:赖少其被誉为“六边形战士”,即国画家、版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剧作家。他的各方面才能,在您看来,哪方面最值得一说或者哪方面的探索,对后世启迪最深刻?
梁江:2020年,荣宝斋出版社的《赖少其全集》11卷本出版。收入赖少其作品约1500件,是对其艺术一次最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他是20世纪画坛上少见的全能型艺术家,诗文、版画、书法、篆刻等方面的贡献都可载入当代艺术史。
赖少其不应列入“岭南画派”。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更多需放在“徽文化”语境中省视。艺坛推其为“新徽派版画”主要创始人、“新黄山画派”领袖,是继黄宾虹之后新安传统的接续者,是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家,这一视角较准确。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赖少其“丙寅变法”后的崭新面目,以及最后几年创作的百余幅极具张力的破格之作,这让包括岭南画坛在内的中国艺术家感到震撼也获得启迪。赖少其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最可珍视。
3
黄宾虹的山水画拓宽了中国笔墨的表现力
收藏周刊:黄宾虹不属于广东,他与岭南画坛的关联如何?他的作品正在深圳展示,可带给我们哪些重要启发?
梁江:最新的深圳展很值得一看。黄宾虹不属于广东人,却是广东近现代美术史绕不开的话题。
1907年黄宾虹在上海,身边有一批广东画家朋友,分属“新”“旧”两派。主持《真相画报》的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与黄宾虹多有交往合作。1916年潘达微在香港编辑《天荒画报》,特约宾虹撰稿。1925年,黄宾虹加入了广州的国画研究会。黄宾虹留下的72岁照片,拍摄者是黄般若。1955年黄宾虹去世前最后一张作画照片,是胡一川所拍。黄宾虹早年知音多在广东,1960年香港报人陈凡主编《黄宾虹画集》所收多是流入岭南的作品。
在20世纪山水画坛上,黄宾虹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对于岭南画坛,最大的启示缘于他的艺术。他的实践路径,是依托中国文化传统而往前拓进。既深研传统,又极具变革意识。通过对中国笔墨系统的整饬梳理,通过数十年实践,黄宾虹的山水画拓宽了中国笔墨的表现力,扩展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中国笔墨传统由此获得了承续和延伸,中国画继续推进与拓展的内在可能得到了确证。从中国画内起的原发性改革,可能比外部冲击或者异体拼接的变革方案更符合艺术演进逻辑。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