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多方协同织就托管网 广州“官方带娃”受热捧​
日期:[2025-08-18]  版次:[A05]   版名:[新快观察]   字体:【
■白鹤洞街道华尚社区。

■荔湾区东沙街道南漖社区公益暑托。

■越秀区大东街道暑托特色课程。

暑假期间,广州众多街道、社区推出托管营,解决双职工家长带娃的苦恼。记者走访了解到,由工会、青协、街道等牵头组织,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托管服务,其中既有公益夏令营,也有获得补贴的普惠班,受到了众多家长欢迎。广州市人大代表向春艳表示,多方协同模式是破解托管资源不足的关键,工会可侧重企业集中区域,青协发挥志愿者优势补充师资,社区和学校则做好基础托管,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的托管网络,让不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的服务。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

免费又有料 托管班推出即“秒光”

“每到暑假我们就发愁要怎么安排小孩子。”家长陈女士说,如果送孩子去上兴趣课,来回接送费时费力,开在家门口的社区托管营,课程设置科学而且免费,孩子喜欢,家长放心又省心。

在荔湾区白鹤洞街道华尚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内,十几名小学生正在上关于眼睛保健知识的兴趣课,讲课的是社区附近眼科医院的医生,孩子们与医生热烈互动,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下课后,学生们在站内自由选择游戏项目,拼图、“大富翁”、和机器人下围棋、戴上VR设备做体验……

华尚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解决孩子暑期“看护难”的问题,这个暑期共发起4期“红领巾学堂”活动,面向辖区内双职工家庭,招募6岁至12岁学生,“课程从周一到周五开展,上午9点到下午6点,全免费。”

外卖骑手李先生感慨,他和妻子工作都忙,过去最怕暑期,一边要跑单,一边担心孩子在家没人管,现在孩子参加了番禺区总工会开设的暑期托管兴趣班,“真的帮到我们这些双职工家庭。”

今年是番禺区总工会第三年推出职工子女免费暑期公益兴趣班,250余名职工子女在20多天里体验了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等众多兴趣课程。托管孩子的年龄限定7岁—12岁,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家庭可优先录取。

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暑期托管营解了燃眉之急,因此一推出就被“秒光”。“每次发出报名链接都是‘秒光’,为了让更多家庭能参与其中,要求四期活动不能重复报名。”华尚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能容纳的人数有限,接下来将根据场地开放情况,逐步开放更多的名额。

工会、青协举办的托管营同样“抢手”。“今年我们的招生名额是40个,没想到报名刚启动,第二天上午就报满,后台涌进近300名家长报名。”谈起南沙区今夏一个托管报名盛况,南沙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彭金港仍感意外。该协会统筹的2025年南沙区暑期托管班2.0版已于8月4日正式启动,205名3岁-10岁儿童在五个特色托管点开启为期三周的暑期生活。

链接多方资源 协同模式破解托管困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单位组织开展的暑期托管多是公益性质,这种没有收费的托管营如何顺利运作,如何可持续开展?番禺区总工会工作人员透露,暑托项目经费全部来自工会经费,由区总工会负责统筹协调,企业提供场地、人力及技术支撑。

荔湾区白鹤洞街道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借鉴。该街道链接辖区内企业、机构、学校等资源,构建起“政府+社区+企业+社工站+学校+党员志愿者”关爱服务网络,减轻活动运营负担,也确保了活动的丰富多彩。

在白鹤洞街道,托管场所由社区提供,科普设备由荔湾区科协支持,课程邀请专业人士开讲,还组织学生走进口腔医院、银行、3D打印企业进行参观体验;由社区民警日常巡查学生安全,联系街道的长者饭堂为有就餐需求的孩子提供订餐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白鹤青梓汇“红领巾”系列课堂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累计服务超1700人次,赢得一致好评。

普惠托管也受到家长的欢迎。南沙青协托管服务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家长出一点”的多元主体联动模式。青协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开设2个班,服务40名儿童(3岁—6岁幼儿以游戏化课程为主,7岁—10岁小学生则加入非遗体验、香云纱基地研学、趣味木工等拓展内容),由专业幼师提供基础托管,普惠收费60元每天。“60元覆盖餐费场地、师资、物料等成本,比市场价低很多。”

彭金港坦言,随着南沙区产业人口持续增长,暑期托管需求缺口凸显,现有规模只是杯水车薪,但完全免费的托管不可持续,“公益+市场”的路径已被验证可行性。他表示,未来将坚持普惠原则,对困难职工子女减免费用,通过“财政补贴+企业支持+适度收费”保障服务质量。“暑期托管经费仍是关键,明年我们将提前半年筹备,一方面申请普惠性托育补贴,另一方面发动爱心企业冠名支持。”

从“托得住”到“托得好”,越秀区大东街道总工会组织的暑托也已经形成一套成熟模式: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日常照护,大东街道总工会负责特色活动设计。家长只需支付专业托管机构100元/天,总工会负责的研学活动全免费。“这一价格低于市场价,且包含两餐两点费用,覆盖整个假期(7月初至8月底),且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天数。”目前该模式已服务从5岁至初一的20多名孩子。

得益于这种模式运作,与其他街道只能开20天、30天的暑期托管相比,越秀区大东街道总工会的班级一口气连开60天,全假期、不断档,成为目前跨度最长的暑期爱心托管项目之一。

聚焦

“小候鸟”的开心托管时光

今年暑假,9岁的天天从清远来到广州和爸爸妈妈团聚。得知东沙街道南漖社区开展假期公益托管营,家长欣喜地给天天报了名。在托管营里,天天有时在室内阅读、写作业,有时跟着志愿者参加社区活动,认识古树、文物。在这里,天天不仅结识了新朋友,还学会了下象棋。“最喜欢观鸟,最开心的是学会下象棋。”天天说。

南漖社区居委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有3000多个来穗家庭,假期“小候鸟”托管需求大。“社区拿出24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用于托管场地,开展3期托管营,组织阅读指导、文体活动、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社区,了解生活环境和广州文化。”

针对来穗家庭的特殊需求,多个街镇将“小候鸟”作为假期托管服务对象。南沙区横沥镇专门开设龙穴船厂“小候鸟”班,今年夏天接待了47名“小候鸟”。不少家长表示,“费用全免,还管午饭和午休,省心多了。”

声音

社区假期托管

可以向日常托管延伸

广州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办公室主任向春艳近年来一直跟踪调研假期托管问题。向春艳认为,街镇、社区一方面要盘活辖区内的文体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学校、体育馆等各种资源,让托管点离家近;另一方面可以联动学校、社会组织,引入素质教育、运动、科学等课程,把托管从“单纯看护”升级为“成长陪伴”。

目前广州的社区托管还在探索阶段,存在覆盖范围不足、场地有限、课程单一、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

向春艳表示,多方协同模式是破解托管资源不足的关键,广州应鼓励“1+1>2”的协同:工会可侧重企业集中区域,青协发挥志愿者优势补充师资,社区和学校则做好基础托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托管网络,让不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的服务。

她还表示,很多双职工家长不仅愁假期,更愁“放学后到下班前”的“真空期”。社区延伸日常课后托管有天然优势,但具体实施起来,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人力、资金支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