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农业领域院士“把脉开方”,助力广东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岭南特色农业是广东的“金字招牌”。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第五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在广东省农科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企业、科研机构代表围绕岭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助力广东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值得关注的是,本场会议三位院士出席,围绕广东智慧农业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生物育种创新等贡献发展智慧。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指出,广东的农机制造工业不强,农机制造企业少,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知名品牌,但广东有很好的农机制造基础,又有很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完全有能力成为农业机械制造强省。
他建议广东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和其他作物生产机械等,并多种渠道培育中小型农机企业。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罗锡文建议,广东要加大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强智慧农业场景建设和提高应用水平,在种植业、养殖业中建设一批智慧农(牧、渔)场。
打造“广东海鲜”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指出,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
张偲提出要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同时,应该重视精深加工和市场建设,精深加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海产品的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特医食品研发技术等,市场建设主要包括物流体系建设、海洋水产品宣传与科普、市场扩展等。
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他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提升广东种业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认为,要通过生物育种的全链条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即以生物育种为核心,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因编辑—品种培育”全链条攻关路径,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种源防线。
对于广东种业下一步发展,刘耀光给了三点意见:一是实施全链条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二是建设高能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三是深化科企融合,加速成果转化,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品种研发推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品种测试与示范基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落地。加强国际种业科技合作,提升广东种业的国际影响力。
数说广东
广东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介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浙江和广州、深圳、清远等地,用近半年时间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
●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岭南特色农业中,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63万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
●广东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育成超级稻品种36个,占全国28%;10家(次)畜禽企业、12家(次)水产企业入选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居全国首位。
●2024年,广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3%;深圳大疆和广州极飞两家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6%;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15个省市建设3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
●截至2024年底,广东实施全国首创“标准海”供应,涉及海域超16万公顷。累计建设5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总投资超70亿元。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蓝色粮仓”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