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假时长被“打折扣”较普遍,“有假不能休”“有假不敢休”不在少数
据新华社电 不久前,四川省卫健委公布《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延长婚假,最长延至25天,婚假期间视为出勤,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引发社会关注。
近年来,为鼓励适龄婚育,不少地方调整了婚假时长。“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婚假长短不一,短则3天,长至30天。婚假真正落地情况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除四川外,全国已有包括山西、河北等在内的27个省份延长了婚假,延长后的婚假时长在10至30天不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方婚假主要依据1980年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按照3天婚假标准执行。一段时间以来,为鼓励晚婚晚育,各地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了天数不等的“晚婚假”或延长婚假。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删掉了有关鼓励晚婚晚育的规定。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行修改,其中提出“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
各地随之修订省级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取消了有关“晚婚假”的规定,多地结合实际延长了婚假天数。比如,山西省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日;河北省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延长婚假15天。
去年下半年以来,浙江、山东、湖北也陆续宣布延长婚假。浙江省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职工,享受婚假13天;山东省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享受婚假15日,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再增加婚假3日;湖北省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延长婚假至15天。
记者采访发现,多地虽然延长了婚假,但在不少行业,婚假时长被“打折扣”较为普遍,“有假不能休”“有假不敢休”不在少数。
北京市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张雷说,休婚假要排队,而且很少有人能真正休满。“北京市规定婚假为10天,但我只申请到了5天。”张雷说。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大部分地区规定,婚假期间,职工享有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但在规定落地过程中,仍有不少公司“给假不给薪”“休假就扣工资”。
“如果只休几天没关系,但超过10天就要扣工资。”山西省某建材公司职员王力(化名)说,“老板表示不知道婚假相关规定”。
据了解,延长婚假后,按规定,企业需要支付假期工资,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较为抵触。
安徽省某模具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员工休婚假期间,会安排其他同事分担工作,或者聘请临时工作人员补充岗位。“但碰上员工集中休婚假就很麻烦,难以在短时间内协调补充人力。”
如何才能让职场人真正享受到婚假政策“红利”?
7月30日,民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同比增加10.9万对。今年七夕当天,广东省领证的1万多对新人中,“全国通办”有2000多对。
“地方应进一步细化婚假规定,明确婚假期间工资的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建议,劳动监察部门应定期抽查用人单位执行婚假规定的情况,同时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善,保证婚假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受访专家表示,婚假政策真正落地,离不开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要兼顾好职工合法休假和企业正常运转,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休假成本分摊机制。
浙江通运保安全生产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寇璇表示,企业管理理念要适应社会变化,公司正与员工沟通协商,共同商议灵活休假规定和细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