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力广州——2025全国速写展”正在广州热展,广州以速写为主题的展览已持续近20年,今届升级为全国速写展,成为美术界独特文化名片。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美协名誉主席马国强深耕美术创作数十年,其艺术成就离不开速写与书法的积淀。他认为,广州速写展意义非凡,在当下全国美展 “制作感” 趋强、依赖照片与科技创作的背景下,能唤醒美术界对速写与手绘功夫的重视,倡导创作回归写实主义,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记录感受。
唤醒我们重视速写,重视手绘功夫
收藏周刊:广州以速写作为主题办展览,前后近20年,这一届更推出全国速写展,想请您谈谈广州持续办速写展对美术界的意义。
马国强:我关注广州市文联和广州市美协主办的速写展已经很多年了,这是一个具有全国性意义的重要活动,已经成为了美术界中一个独特的文化名片,在全国影响很大,特别是人物画领域。
在创作思想上,速写提倡画家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记录生活记录感受,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近现代绘画史上,几乎所有名师大家都是速写高手,速写对于他们,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一部分。
我们看到,近些年的全国美展,不少作品“制作感”特别强,借助照片,借助科技进行创作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广州持续做速写的推广工作,唤醒我们重视速写,重视手绘功夫,这显得弥足珍贵。我真心希望全国的美术工作者都能响应并参与广州举办的速写展,让我们的创作重新回到写实主义为主的道路上。
收藏周刊:如果从个人创作经验来看,您还会用怎样的时间画速写?
马国强:我从事美术创作已经几十年,如果说我取得一点成绩的话,完全得益于速写和书法。这几十年来,我基本做到了笔不离手,一般外出,我常会带上两个本子,一个大本子,一个小本子,我形容为“长枪短炮”,小本子随身带随时可画,我常跟学生强调“见啥画啥,争取做到画啥像啥”,只有这样才能有坚实的基本功。
我今年70多岁了,我的速写也画了成千上万,前段时间我把几十年的速写,几千幅一并捐给了河南省美术馆,这可能对年轻的学子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吧。
要敢于到生活中去画
收藏周刊:您是如何衡量参考照片与速写的关系的?
马国强:既要参考照片,但也不能依赖照片,当掌握了速写技巧之后,造型功底打扎实之后,加上照片就能如虎添翼,而不是描照片。自己便知道怎么概括怎么取舍,怎么才能使自己的画面具有绘画感。
收藏周刊:画速写有没有要诀?
马国强:画速写首先要强调速写本身的目的性,是收集素材还是练手,在我看来,收集素材的功能可以放到第二位了,照相机可以做。而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练手练技术,从硬笔到毛笔,练取舍能力,练概括能力。
在用线的手法上,要学会取方,宁方勿圆,越方对形体表现越有力量。
另外,无时无刻不要怕丑。我们年轻时画速写怕被外人笑,怕被围观,要克服这个心理,大胆去画。要敢于到生活中去画。
收藏周刊:如果按照个人习惯来说,您试过用手机收集素材吗?
马国强:现在科技发展了,不用是不可能的,即便当年的黄胄先生,他也用照相机,好处是它可以定格难以捕捉的瞬间,生活中很多瞬间是速写也赶不上的。此外,深度描绘的帮助,有些大创作,靠速写的寥寥数笔,是没法深入刻画的,要刻画人物的情绪、表情,相机则有很大的好处,只是要区分,参考相机不等于依赖相机。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