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醒狮吗?”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盛大启幕。开幕式上,一尾巨大的龙首鱼身花灯惊艳全网。它既非现场观众误以为的龙、狮,也非网友口中的“金龙鱼”“大头鱼”,而是流传千年的岭南瑞兽鳌鱼。新快报记者对话导演组,并开启一场寻“鱼”之旅。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李佳文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邓迪 李佳文 黄闻禹
●对话导演组
开幕式“在场馆里造大海”
鳌鱼是代表岭南文化的“大鱼”
开幕式为什么会采用鳌鱼元素?十五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锐丰文化总经理黄沛凌接受新快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作为广州本地人,鳌鱼是她从小看到大的文化符号。“小时候逢年过节,番禺沙涌村、沙湾镇一带都会有鳌鱼舞,那种欢腾热闹的场景,一直印在心里。所以当总导演郎昆提出‘在场馆里造大海’的创意时,导演组就想到有海就要有鱼,而且是要最能代表我们岭南文化的‘大鱼’。这时,‘鳌鱼’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黄沛凌觉得,独占鳌头,是种向上的好彩头;鳌鱼的形象又不像龙那么高高在上,它憨憨的,带着点朴拙的喜气,很“贴地”。“这特别能代表我们岭南人那种务实、乐观,又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冲劲,但不张扬;有传统,但不守旧。”黄沛凌说。
保留经典造型和色彩
鱼尾弧度设计有巧思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开幕式上的鳌鱼造型,并没有完全复刻岭南传统建筑、舞蹈中的模样,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创新,重新拓展了飞行艺术装置的边界。对此,美术总设计尚天宝解释,设计团队耗时8个月,走访了粤港澳多家非遗工坊,力求呈现出“独占鳌头”的气势与精髓。
“我们保留了鳌鱼最经典的‘龙首鱼身’造型和鲜艳色彩。同时,为了让年轻观众也能关注到这个传统符号,我们在鱼尾的弧度上做了一些巧思:既保留原型的雄浑,又加入了浪花翻涌的曲线。为什么鱼身看起来那么轻盈?原因是采用了更轻便、更环保的碳纤维新材料。”
武校少年放飞鳌鱼
尽显“鱼游天海”灵动飘逸
据悉,这尾鳌鱼身长27米,身型魁梧。它是怎么飞起来的呢?
“通俗点解释,鳌鱼其实是气球做成的,其内部由多个气囊构成。”尚天宝介绍,气囊分布在鱼头、鱼身、鱼鳍和鱼尾处,气囊之间留出活动空间,仿生分段结构使它更能灵活“游动”。为更生动地呈现鳌鱼遨游天海的效果,设计中还大量使用了轻薄的软纱,以呈现“鱼游天海”灵动飘逸的效果。
怎么让气球悬浮在半空中?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揭秘:“里面灌注的是氦气和空气,但比例需要非常科学。浮力太大,会把牵线的人拉走;浮力太小,又不能实现空中悬浮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段表演,主创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如何调配气球中氦气的比例,确保鳌鱼能够长时间停留于半空中,不会掉落、也不会飞走。
解决了“飞起来”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飞”了。仔细看,鳌鱼的遨游轨迹,是由20名少年武者通过绳索牵引实现的。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小小少年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最终达成了人鱼合一的艺术效果。
●传说中的鳌鱼
从岭南建筑到鳌鱼舞
瑞兽化身非遗文化活态载体
鳌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远古时期,金色和银色的鲤鱼试图拼尽全力跃过湍急的龙门,想要飞入云端升天化身为龙,但是它们却偷吞了海里的龙珠,最终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于大海遨游嬉戏。
明代《菽园杂记》记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这种似龙的脊饰已经被称为“鳌鱼”了。明清时期,民间多有“独占鳌头”纹样,连屋脊都喜用鳌鱼脊饰,此时的“鳌鱼”用“独占鳌头”之意,以此来彰显科举考试占首位的荣誉,寄托了读书人想要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
在广东,民间则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金鲤鱼吞下深海龙珠成为鳌鱼,一书生赴京赶考不料路上遇到险情,幸亏鳌鱼相助。后书生金榜题名,羽化成文魁星,为了报答鳌鱼的救命恩情,在海边为鳌鱼披红戴花并助其跃龙门成仙。
鳌鱼象征着吉祥和力量,作为吉兽,被广泛地装饰于岭南建筑。岭南各地都有舞鳌鱼的传统,蕴含着对后代科举高中、事业高升的期望。同时,鳌鱼舞还融合了广东地区音乐、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多重元素,是岭南非遗文化的活态载体。
●印记
建筑上的鳌鱼
鳌鱼吞脊 气象万千
“看鳌鱼出场非常震撼。”广州沙湾本土砖雕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何世良是开幕式的观众之一,他向新快报记者表示:“十五运会开幕式应用了鳌鱼题材,契合体育的拼搏精神,也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占鳌头、崛起东方的气象。”
岭南建筑中的鳌鱼有哪些讲究呢?何世良向记者科普,鳌鱼被广泛使用于岭南寺庙宗祠内。造型上,整个鱼身是纵向而立,鱼尾是向上并且卷曲,龙头的双眼凸起,嘴巴张开显示出獠牙,还雕刻有龙须和龙角,整体比较霸气。工艺上,鳌鱼脊饰多数使用陶塑制作,釉色浑厚,色彩鲜艳,其它建筑部位的鳌鱼使用木雕与石雕制作。
“鳌鱼的吉祥寓意是非常棒的,广东以水为财,所以特别喜欢运用鳌鱼。它们通常成对出现,口含脊吻,姿态生动,被称为‘鳌鱼吞脊’。”何世良说。
“作为古建筑脊饰的鳌鱼,有着吞火吐水的含义,寄托了人们希望古建筑防火的愿望,是人们对古建筑免于火灾的期盼;立于屋脊上,还有一层美好的寓意,意即‘独占鳌头’,是读书人喜爱的意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表示。
岭南建筑中,处处可见鳌鱼的身影:
广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光孝寺,就有鳌鱼的造型。
“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陈家祠瓦脊两端的鳌鱼陶塑共有9对,分别位于陈家祠9座厅堂的屋脊上。
始建于明朝的大型古庙群——鳌山古庙宇因山体像鳌,还得名鳌山。
南海神庙的屋脊上,鳌鱼尾部高高翘起,龙头处伸出两根长长的龙须,可谓是威风凛凛!
此外,鳌鱼还是广州市番禺区的“明星”:大岭村的古祠堂屋、沙涌村的广琚江公祠屋檐、番禺石楼镇善世堂的正脊两端等都有鳌鱼的足迹。
何世良、黄海妍忍不住为岭南建筑打call:“欢迎大家来大湾区,寻找建筑中的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