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到2035年广州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
日期:[2019-06-15]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广佛“1+4”融合试验区示意图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公示

6月13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要“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并在湾区建设中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这是在继去年2月公布《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后,描绘出一张更清晰的广州发展蓝图。市民可通过电子邮箱(gzzg2035@gzlpc.gov.cn)等方式提意见。

根据规划,至2035年广州将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轨道网络;同时明确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连通线建设,规划与佛莞清中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在生活品质方面,规划提出至2035年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其中保障性住房占比要在8%以上。■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发展目标

关键词

美丽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

与去年公布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相比,此次规划中广州市发展的目标愿景仍为“美丽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城市性质则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二者相比,此次规划强调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并指出“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具体到各阶段发展目标,明确2025年建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交往强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进步凸显。2035年建成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生态环境、文化交往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规模

关键词

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2000万人左右

规划提出,要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其中明确,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要按照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这意味着从2018年至2035年,17年内广州规划范围内增加的常住人口约为510万,平均每年可增加的人口为30万。

除了人口规模,在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上,规划亦提出要“严控”,并在总量上划了多条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确定生态和农业空间不低于市域面积2/3,城镇建设空间不高于市域面积1/3;设定土地资源消耗上限,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在市域面积的30%以内。

湾区共建

关键词

规划与佛莞清中四城地铁衔接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将南沙发展单独成章,更全面地进行谋划布局。规划称,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引领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在推进穗港澳深度合作上,要携手港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拓展港澳居民来穗就业创业空间,完善提升穗港澳对接沟通机制,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重大平台。

同时,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为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规划还提出围绕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推动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推动更高质量的广清一体化;提升与珠江口两岸城市合作水平;推进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合作发展。

而其中还特别提及,要加快广佛同城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极点。根据规划中“广佛‘1+4’融合试验区示意图”,以广州南站为核心的广佛融合先导区,以及“花都+三水”“白云+里水”“荔湾+桂城”“南沙+大良容桂”4个融合试验区。

融合发展共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表示,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轴带支撑。具体部署提出,共建世界机场群、港口群;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站至广州站连通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建设;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的衔接通道。

城市功能

关键词

建设穗深港 穗珠澳科技创新走廊

规划开篇明确,广州将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到2025年建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交往强市。具体如何布局?在“繁荣开放·国际都市”章节中可窥一二。

一方面,广州着力增强国际科技创新功能与网络,建设穗深港、穗珠澳科创走廊,重点打造“三城一区多节点”的创新空间格局。其中,“三城一区”作为核心创新平台,具体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

另一方面,建设全球重要交通枢纽。至2035年,在航空方面国际及地区直达航线数达190条,旅客吞吐量达1.2亿-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00万吨;在航运上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邮轮年旅客数量达300万人次;在铁路上新增10条高铁,客运量达4亿人次,货运量达7700万吨。

同时,规划提出,完善国际商贸功能,探索建设国际数字贸易枢纽港,创建国际会展之都。根据国际会展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来看,广州拟布局七大会展区,其中主城区4个:白云、流花、琶洲、番禺国际会展区;外围3个:空港、增城、南沙国际会展区。

近年来,广州多个总部经济规划陆续出炉,打造速度不断加快,以克服总部经济布局分散、重要载体发展滞后、集聚效应未充分发挥等弱点。在这方面,规划亦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优化形成“一带一副多区”的金融与总部经济功能集聚区。其中明确了全市四大国际高端金融与总部商务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第二中央商务区。

到2035年保障性住房占新增住房8%以上

规划提出,要完善住房保障供应,到2035年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比例不少于20%,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的8%以上。以此计算,广州平均每年将增加城镇住房近12万套。

除此之外,广州未来将打造“15分钟社会生活圈”——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3万-10万人的服务人口规模,打造社区生活圈,培育社区中心,并以3-5个社区生活圈打造服务人口20万-30万的组团中心。到2035年,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区15分钟步行可达、在新型城镇15分钟慢行可达的覆盖率达到90%。

令人关注的是,规划称,要建设更紧密的城际直连轨道、更高效的市域轨道快线、更高覆盖的城市轨道普线,建设多层级轨道网络。具体数字亦有明确:广州至2035年将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轨道网络。

生活品质

关键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