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以艺术生态的视角,全面认识胡根天
日期:[2025-07-13]  版次:[A07]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胡根天《风景》 纸本油彩 20世纪50年代 私人藏

■《花》 梁锡鸿 布面油彩 1931年 广东美术馆藏

■胡根天 《三江风景组图之三》 纸本竹笔水墨 1939年 私人藏

人物介绍 胡根天 1892-1985,原名毓桂,广东开平人。先后创立赤社美术研究会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曾任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校长、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美术馆馆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胡根天研究展北京开幕

纵横艺事早南天,赤社西风引在前。

纪念诞辰师百岁,难忘导向得先贤。

这是在1992年的教师节,岭南美术大家关山月先生创作的怀念老师的一首诗,诗中的主人翁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胡根天先生。

7月11日,由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启幕。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艺术旅程,无论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作为重要文博机构和美术教育机构的创办人和管理者,他都是20世纪美术探索中最早的代表人之一,对他的研究,我们更多的是以艺术生态的视角切入,全面地重新认识这样的人物。”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胡根天是谁?

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重要的奠基者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1914年,母亲病逝,22岁的胡根天离开家乡,在侨工父亲的资助下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19年毕业后,他将所接受到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与人文主义理想一起带回家乡。

早期的胡根天最显著的贡献包括树立起广东早期美术组织与教育的两个里程碑:创立了南方第一个西画研究团体“赤社美术研究会”;建立起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之创举”的华南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了包括李桦、赖少其、吴琬、陈烟桥等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此后接续参与创办香港美术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文史夜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代学人。

胡根天的后半生还陪伴着广东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从博物馆、美术馆、文史馆到画院、文联、美协,都留下他探索实践的身影。胡根天先生就曾说,“西洋美术的启蒙运动使社会上渐次普遍地开展了一个新局面,过去只懂得临摹抄袭的错误认识被扭转过来了。”因此,可以说,从观念到技巧、从方式到教育系统的层层革新,胡根天的探索推动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的改变,并营造起早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建立起至今仍在沿用的现代高等美术院校教育体制。

但需要一提的是,这位20世纪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重要的奠基者与开拓者,贡献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倾其一生所构建出的文化发展“生态链”。

吴洪亮表示,“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艺术旅程,无论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作为重要文博机构和美术教育机构的创办人和管理者,他都是20世纪美术探索中最早的代表人之一,对他的研究,我们更多的是以艺术生态的视角切入,全面地重新认识这样的人物。”

中央美院教授曹庆晖也认为,“这个展览最成功之处,就是把个体(胡根天)和集体包容在一起,通过个体讲集体,通过集体带个体,广东西画的潮流通过这个展览很好地展现出来。”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鹏也有同感,“20世纪写实主义这一条线索和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有关联,在胡根天生命历程中有体现,但他是一个更全面的人,他不单纯是一个画家,他还是美术教育家,他的美育理念,‘一社一校’的创建,作为艺术管理者等,他有系统化的美育思想。”

胡根天与西画启蒙

广东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创立者、奠基人

1921年广州的美术状况,西画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基于这样的现状,胡根天与许崇清在广州商议要创办一所正规的现代美术学校,实施高等美术教育。但筹办学校需要较长时间,胡根天便与友人先广州成立“赤社美术研究会”(下称“赤社”),接近着便在同年10月推出了“赤社第一次西洋画展览会”,成为广东地区第一个西画展览。随后每一年,赤社在举办展览会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更多优秀的海外归国艺术家,冯钢百、赵雅庭、黄潮宽、关良、关金鳌、李铁夫等人陆续加入赤社,共同致力于西画的创作和传播。

1922年4月,以赤社为基础,华南地区最早一所公办美术学校——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成立,时任广州市教育局长的许崇清兼任校长,胡根天任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学校先后聘请冯钢百、谭华牧、何三峰、许敦谷、关良、倪贻德、陈之佛等留学归国的艺术家,带来不同风格的西方现代艺术知识及理念,同时也培养出像李桦、吴琬、赵兽、梁锡鸿、陈烟桥、赖少其、张松鹤、黄笃维等年轻画家。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胡斌强调,“这两个(赤社和市美)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的机构,其背后的组织力量和成员结构也是多元和具有国际化的。冯钢百是留学墨西哥和美国的,梁銮是留美的,陈丘山是留日的。他们既参与了赤社,又在‘市美’的创办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陈滢研究认为,“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不仅培养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知名美术家,还为广东的中小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美术教师。胡根天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把广东,乃至华南的第一所现代建制的高等美术学校建立起来、发展壮大。在一百年前创办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是重大的历史贡献。胡根天以广东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创立者、奠基人载入史册。”

广州地区文博事业的一个奠基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胡根天成为广州地区文博事业的一个奠基人。1950年,胡根天被任命为广州人民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的首任馆长。1957年,胡根天又被任命为广州美术馆的首任馆长。“在广州文博的初创年代,胡根天以其‘拓荒者’的精神力量、忘我奉献的工作热情,为广州的文博事业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陈滢说。

胡斌介绍,“他参与文博事业的历程贯穿民国、新中国,这里面涉及的时代转换,特别是为新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所体现出的新的取向,以及文物的积累与接续等,都是饶富意味的话题。在今天,广东的博物馆、美术馆事业蒸蒸日上,已经历了好几波的发展热潮,然而,我们不应忘记,早期奠基者的筚路蓝缕之功以及其中有待探讨的历史价值。”

“早半拍”的先行者

谈及胡根天作为研究案例的启发,吴洪亮认为,作为一位中国的艺术家,无论是在传统与外来之间进行的融合调和还是双轨并进,他都做了一些尝试,无论是教育体系的建构,还是他自己的创作,都能体现得比较明显。“尽管与我们当下已经相距100年,但他面对时代格局变迁的大潮流下所做的探索,正为我们今天的美术家在面临全球化全新进程中,如何既坚守自我,同时也保持开放心态的探索局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

吴洪亮形容胡根天为“早半拍”的先行者,但他同时又提到,正因如此,胡根天先生曾被历史所掩盖、被忽略或者被遗忘,与他类似的画家不在少数,但曾又对美术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先驱人物,正是作为美术机构的研究者,应该要重新梳理与研究的对象,让他们能够获得相应的尊重和更恰切的传播,乃至在历史中得以铭刻,这也是我们作为研究者的责任。“我们也希望通过做完这次展览,对过去的一些可能存在偏差的评价进行校正,能够把胡根天先生放回到历史中该有的位置上。”

正如广东美术馆研究馆馆员、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胡宇清在开幕现场所言,“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西融合的艺术探索上,还在美术教育上做了开拓,更在中国现代文博事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开拓精神延续至今,通过他的作品和历史文献,展现了广东人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