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走出都市“象牙塔” 大学生结伴去下乡(2)
日期:[2019-08-22]  版次:[A25]   版名:[时尚花生]   字体:【
■炎热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南拳”的热情。

■支教组将《春晓》赋予现代乐曲的韵律,让孩子们在欢唱中获得学习诗词的乐趣。

■队员们与鱼咀村的村长进行对话,分享带领鱼咀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难处和动力。

2

暨南大学

启智行,书香国学沁童心

目的地 韶关市南雄县水口镇

主题 让国学随支教走进乡村

经过精心准备,“情暨南雄”暑假支教活动开班仪式在蒻过小学启动了——这是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情暨南雄”支教服务队联合暨南大学研究生“逐梦”暑期支教服务队组成的队伍,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将进行为期6天的国学宣讲教育和实地调研。

寓教于乐,国学也趣味

就读于文学院17级历史系的叶芷华,是教学组的一员,出发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篛过村是南雄著名的革命老村,也是暨南大学对口扶贫的村落,经济条件较落后,教育资源也不乐观:“村里的篛过小学,基础设施只有一座二层平房和一片简陋操场和20名学生。”支教队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设计了融汇国学知识的音乐及体育课程,并选择在村里的古书院授课。“篛过村其实是文化气息浓厚的村落,村里的宗祠书院都保存完好,实景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叶芷华出发前还特意准备了汉服,在古书院用这种形式给小同学讲述汉代礼仪和典雅茶道,茶香书香浸染了书院的氛围。

为让国学的授课过程更生动有趣、让小同学们在最短时间接触最精髓知识,出发前整个团队明确分工,准备得十分充分,具体到每天的每节课由谁上、每顿饭由谁煮甚至买菜洗碗都有专人名单,特别是如何给小同学们上课让他们能感兴趣这一点,更是经过了无数次相互探讨和切磋。

条件不易,真情打动人

在篛过村支教和调研的6天当中,成员们白天全员出动去上课:“即便只有20名学生,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也比较调皮,团队成员有一大部分也是第一次进行这种讲课的实践,每节课控制课堂纪律就需要动用不止一名的队员,充当助教的角色。”

此外村里常住人口少,多为老人和孩子,调研组前期准备的问卷,分发和填写都成问题:“最终不得不改为口头访谈,挨家挨户去问,然后由我们自己填写。”

村中生活条件不易,也给叶芷华留下深刻印象,住宿在小学没有空调设备的会议室,而且是打地铺的形式,出镇上买东西要和村民借三轮车:“第一天去上课的时候,有个女孩子突然哭起来,问她,她说她是担心家中生病的妈妈,家里还有五个兄弟姐妹要养活,妈妈根本不敢去看病吃药,像她这种情况在篛过村很常见。”

但村民对叶芷华她们的热情仍让人感动:“虽然没有空调设备,天气热的时候,村民会给我们送西瓜,孩子们给我们送自家熬的清凉饮料,去学生家家访的时候,都很热情地要留我们吃饭。”叶芷华还告诉记者,他们下乡的时间其实正值农忙时期,村民们都非常忙碌,但还是非常配合她们,让一行人感觉很暖。

3

华南农业大学

贫困村,已不再是“空心村”

目的地 英德市连樟村、河头村和鱼咀村

主题 了解扶贫工作,丰富经历阅历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的这个暑假,是围绕着“汇聚青春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的扶贫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的,由班主任带队,下乡了解扶贫工作的状况,增广见识,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当时全班几乎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报了名,大家都很积极参与活动,但是因为分工与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不得不重新进行人员筛选,由14名同学组成“农电青年”实践队,由指导老师尹卓君带队,前往英德进行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的其中一员冯文靖告诉记者。

每个人,先做好自己

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项目立项、准备调研报告、人员的工作分配安排等等,都要事先进行规划,还有当地调研行程的设计、对接当地联络人等事务性工作,可以说是一环套着一环,每一步都需要进一步确认,而这些繁复的工作,还正好赶上“考试周”,对同学们来说,可谓是“亚历山大”,但大家依然顶着压力,在忙碌复习准备考试的同时,牺牲休息时间来将分配好的工作完成。

为节约时间,他们在考完最后一门数电课之后,直接在考场里现场开会,布置任务。按学校要求,要对宿舍进行“搬迁”,所以大家还要紧赶慢赶收拾好行李、打扫完宿舍,然后马不停蹄地去赶大巴。

到目的地前,冯文靖脑海中想到的当地可能都是破旧的房屋,满地黄泥洼的不平整道路以及不方便、不畅通的通讯,然而到村子之后,她发现:“这里的村庄很有活力和生机,即使还有一些没完全建好的新房子,都是有施工队伍在建设,不再是‘空心村’,会看到和感受到年轻的力量,和我之前印象中的贫困村很不一样。”冯文靖说。

后来在实践活动的一场座谈会上,经某位同为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师兄介绍,冯文靖才明白这里的村庄之所以有现在的这般光景,全赖一群投身扶贫第一线的工作者:“有像师兄那样毕业后就回来投身家乡扶贫事业的,有在外地做生意有所成就后特意回到村庄建设的。”

“看到这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选择到贫困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这精神是我们要学习和追求的,从他们身上,让我也更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首先都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我们现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就是我们首先要应该做的。”和冯文靖一起参与这次活动的队员钟焯楠发出这样的感慨。

走访本地人,感受新变化

来到英德,华南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相继走访了连樟村、河头村和鱼咀村,这种实地走访,让他们看到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村里的改变有多大。“尤其是电力扶贫方面,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很多村民都提到过,前两年遇到刮风下雨,村子里就会断电,断了之后有时候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能恢复电力供应,对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

而经过几年的精准帮扶,目前当地村的停电几率已经很低,即便是遭遇意外停电,很快就会有电网的工作人员来修复,很快就能恢复供电,而且交电费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跑到镇里面去交了,通过微信或银行卡就能划扣,大大便利了当地村民。

从一无所有的贫困村发展到如今眼前这有活力的村落,除了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的付出之外,村民的努力也不可少,“在连樟村,我们探访了一位贫困户,叫陆奕和,他说村子这几年经过政府、企业的帮助,村里环境的改变让他很满意,还给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陆奕和向冯文靖一行人介绍,他现在在当地公园有一份工作,同时家里还种植本地的一种特产麻竹笋,打工和农活两不误。

鱼咀村的廖志其,本在外做冬瓜生意,基于对自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回到家乡帮助家乡人一起发展,通过精准帮扶打造的文旅项目,让鱼咀村重获新生。廖志其还希望能通过更多不同产业发展带动鱼咀村脱贫致富,“要做的事情非常多,非常累,但能让他坚持的决心,就是对鱼咀村、对家乡的热爱,村民的支持也给了他很大力量。”冯文靖说:“我想,如果一年后再回来看,可能会更加不一样。”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