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现在只选有历史价值或对国家有利的藏品
日期:[2019-11-03]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清乾隆 白玉灵芝大花插

■齐白石 荷花鸳鸯

■清雍正 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

■清乾隆 鎏金掐丝珐琅凤形花插

拍卖行业的“1号先生”、大藏家张宗宪坦言:

在丽思卡尔顿佳士得广州预展的讲座上,一位坐在台上的93岁老人,在讲座即将结束时,突然站起来,非常绅士地把帽子摘下,说“感谢大家今天的捧场,我要给你们鞠一个躬。”在场气氛顿时沸腾,所有人都为老人此举感到意外而感动,他是当代拍卖收藏界的泰斗级人物、大收藏家张宗宪先生。艺术品拍卖圈有一句话,香港因为有了张宗宪,所以有了苏富比、佳士得的香港分部。拍场上,第1排、1号牌、1号拍品,只要张宗宪出现在那一次拍卖会,这三个“1”非他莫属,因此,他又被称为“1号先生”。直到现在,很多拍卖行的1号牌还会留给他。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从8毛的鼻烟壶到第一家商号

1927年生于上海的张宗宪,入行古董买卖已有近80年,这跟其家学渊源有关,其祖父是清末竹刻名家张楫如,父亲则是古玩行家张仲英,张宗宪自小可谓耳濡目染,13岁开始,便在父亲的聚珍斋帮忙。他回忆说:“父亲因为讲信用,为人诚实可靠,常有大客人来店里找他买东西。”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这张宗宪日后的买卖原则。

上世纪四十年代,22岁的张宗宪只身到达了香港,回忆刚到香港的那段经历,张宗宪用“六大皆空”形容,“不懂粤语、不会英文、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没有老婆,最要命的是没有钱”。走投无路的张宗宪,想起了离开上海时带了一个料器鼻烟壶,于是四下里寻找店铺收购,辗转一段路,好不容易找到了有兴趣的店家,可惜开价只有8毛,他觉得不划算。老板建议他坐车到另一个地方试试看,结果花了一毛车费,到了那个地方别人却只出7毛,万念俱灰的他,最后唯有把鼻烟壶卖了,虽然价钱低了点,但也为他解决了一两天的温饱问题。

刚开始的几年,张宗宪在香港摩罗街给人做跑腿,哪里要买货,哪里要卖货,他在中间做跑腿赚提成。做了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总是做跑腿难以有所成,于是鼓起勇气,跟北京来的“梁三爷”梁雪庄借钱,准备自己单独做古董买卖,梁三爷非常看好他。就这样,张宗宪拿到了借来的钱款,给远在上海文物商店工作的父亲汇钱并写信,请他速发8箱货到香港。据了解,当时一个乾隆粉彩笔筒在内地的价格是40元,到香港可以卖400元。

父亲寄来的除了有各种货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都附上一张单子,大致介绍1号货物来路如何,2号货物很稀有,可以先收藏,3号不算精品,可以尽快出手……张宗宪回忆,在古董方面的很多见识就是从父亲的这些手写单子上学的。

如果说梁三爷是张宗宪的第一位贵人,那么,在张宗宪拿到父亲寄来的货物后,他立刻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吴昆生。他早年在上海经常跟张宗宪父亲拿货,后来也到了香港,就这样,张宗宪很快与这位行家对接上。吴昆生每次见到张宗宪的货都二话不说便高价收下,并不断介绍其他买家。

1959年,张宗宪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终于可以告别吃苦打拼的日子,在香港云咸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古董商号:永元行。

第1排、1号牌、1号拍品,总是他

1968年,张宗宪第一次在英国伦敦苏富比,见识到了拍卖这种交易形式,他注意到,在场参与拍卖的藏家并没有几个华人。他开始暗想,不能只在香港内折腾,应该到欧洲“淘金”,他首先注意到的是明清官窑,他记得当时最好的明代宣德碗也不过几百英镑。从此,张宗宪忙于世界各地拍卖会,并掌握了最具体的“行市”,香港佳士得前亚洲区负责人林华田曾说,“20世纪80年代,几乎整个官窑市场都掌握在张宗宪的手上。”

1985年之后,张宗宪的官窑收藏和买卖达到了个人古董生涯的鼎盛时期,罗伯特·张这个名字开始在国际古董拍卖圈盛名。当然,这个跟他“行为高调”也有关,林华田回忆,1984年,他偶尔客串拍场的时候,总会看到坐在第一排的一个人,时不时举起钢笔,很有一番神气,等拍卖师落槌后,总会报出一个英文名字“Robert(罗伯特)”,而且一整场下来,大多数都有报这个罗伯特的名字。

第1排、1号牌、1号拍品,白色西装,花色领带,有时候戴个爵士帽,摘下来头发油光可鉴。整个人透着霸气和傲气,而且他并不会规规矩矩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椅子扶手上,比人家高半截,想要一件东西,会举着手不放,很容易就成了全场注意的焦点。

“这样的大行家很多年都没有再出现第二个”

行内有句话,香港因为有张宗宪,所以有了苏富比、佳士得的香港分部。香港有正规的艺术品拍卖,要从苏富比正式来港算起,而这里,又少不了张宗宪的功劳。1973年,苏富比在香港第一场拍卖的瓷器专场中,100多件拍品,有50多件官窑瓷器就来自张宗宪。接下来的几年,张宗宪与苏富比紧密合作,也让他尝到了甜头,他试图说服佳士得也来香港。1984年,佳士得才在香港设立办事处,1986年举行首拍。后来林华田入职佳士得,一次拍卖中苦于没有好藏品可做封面,张宗宪也义不容辞地支持。

不但香港拍卖业的兴起少不了张宗宪的功劳,内地拍卖业的起步,也有他浓重的一笔。1993年,上海朵云轩举行首拍,第一件拍品是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在谢稚柳客串敲响第一槌后,该拍品最后被“1号先生”12.65万港元收入囊中,他是张宗宪。第二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收藏拍卖会上,鉴定大家徐邦达敲响了第一槌,而手举“第1号牌”买下第一件拍品的同样是张宗宪,起拍价8000元的吴镜汀的《渔乐图》,最后以8万8千元成交。北京华辰拍卖掌舵人甘学军对他有极高评价,“他对内地拍卖业的贡献和作用几乎无人可及。”在《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中,林华田更感叹“他这种在全球拍卖市场上呼风唤雨这么多年的大行家,很多年都没有再出现第二个。”

最近二十年,张宗宪的藏品不断流出市场,成交价格总能让人振奋。“张宗宪藏瓷专场”在香港佳士得分别举办了1999、2000、2006年三场,几乎场场都是当季拍卖的热点。第一场是在1999年11月的香港佳士得秋拍期间,名为“张宗宪珍藏康熙、雍正、乾隆御制瓷器”专场,拍品30件,最终全场总成交额4866.3万港元。

第二场是2000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名为“绝妙色彩——张宗宪珍藏重要中国陶瓷器”专场,图录由耿宝昌作序并亲撰拍品说明。这一场总成交额约4266万港元,其中,一只清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是为雍正皇帝祝寿而制,是张宗宪1985年在纽约苏富比的胡惠春专场中拍下的,当年大概6万美元。经过一番激烈竞投后被一位亚洲行家以1104.5万港元拍得,创下当时清朝青花瓷器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

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举行的“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是张宗宪在佳士得瓷器专拍的最后一场,也是他个人瓷器收藏生涯的一个高潮。

二十件精品总成交额26600万港元。图录封面作品是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2006年,亿元时代还未开启,杏林春燕图碗落槌价1.35亿港元,加上佣金1.5132亿港元,除了打破当时珐琅彩瓷器和清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之外,也创下了当时历年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价纪录。在当时中国瓷器拍卖十大天价排行榜上,这个价格位列第二,仅次于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前几天在佳士得的广州预展上,已经叱咤拍场几十年的张宗宪说,现在遇到好藏品,想买的还是会买,但跟以前有所区别,“在以前,无论拍品的品相如何,只要能赚钱的,就可以接受,现在则有历史价值或对国家有利的,我就可以接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