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父亲失联三十载 儿子寻亲无果含泪立碑 流落广州获救助 工作人员帮他圆返乡梦
日期:[2020-09-30]  版次:[A06]   版名:[2020寻亲圆梦行动]   字体:【
■离开救助站时,张平(中)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受访者供图

二十多小时的回家路,老人足足“走”了31年

南门扣肉、红烧肉、鱼、烧鸡……小小的餐桌上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各色菜肴,这是张平(化名)和儿子张福(化名)在分隔三十年后吃的第一顿团圆饭。“好吃,好吃!”如今已经71岁的张平,看着心里念了多年的家乡菜,胃口大开,含笑的眼角不自觉地溢出了晶莹的泪光。

这是幸福的泪水,饱含离家多年终归来的感慨和欣喜。而在这份历尽艰辛的团圆背后,则是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孜孜不倦的寻亲努力。

多方核查 未能寻获有效信息

2019年,一名在外流浪了很久的老人被送到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下称“市救助站”)。初来时,老人十分警惕,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一律不予理睬。

“经过多次耐心的沟通,老人慢慢有了转变,他才开始述说自己的个人情况。”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这位自称张姓的老人,已经年逾古稀,是重庆开县人,身上没有身份证,也未透露亲属信息。显然,如此微量的信息,并不足以帮助老人找到家。

当时天色已晚,出于安全考虑,工作人员劝说老人先在站里住下来。

“为了尽早核实清楚老人的身份信息,我们一方面把他的信息推送到‘今日头条’和‘全国救助寻亲网’,另一方面通过驻站警务室进行户籍核查,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多与老人耐心沟通,了解更多有用信息。”广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很快,负责核查户籍的同事找到一个名为“张某”且户籍为重庆的人员信息,但遗憾的是,经过当地公安户政部门核实后发现,流浪老人的个人信息与之存在较大差异,而互联网渠道数日来也没有相关信息反馈。

暖心相待 流浪老人敞开心扉

“没有任何亲属?感觉可能性不大,我们加大与老人沟通的密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得到更有效的信息。”一次次促膝而谈,工作人员用真情消融老人的戒心,他紧皱的眉头渐渐放松,眼里有了光彩,嘴角也绽出笑意,慢慢敞开心扉,说起自己的往事。

原来,老人离家已有31年,他记忆中的故乡在南门镇,有一个儿子,可儿子10岁左右时他与妻子离婚,父子俩自此“失联”。

离婚后,老人尝试做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投入的钱亏本不说,还欠下一堆债务。生意失败,为躲避还债,他隐姓埋名离家漂泊,开始了流浪生活,并断绝了和所有亲朋的联系。

三十年来,老人东奔西走去过很多地方,平时以拾荒为生,近两年才流浪到广州。“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实在不愿意再流浪,现在只想回家。”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老人的具体情况和心愿后,广州市救助站马上安排专人跟进核实信息,开展寻亲行动。

寻亲成功 失散父子隔空落泪

各种线索还需要更仔细地核对。了解清楚两个人各自的情况后,工作人员根据已知线索对接当地相关部门。但毕竟老人三十多年流浪在外,联络核实过程十分困难。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当地民政部门终于核实到老人的身份,并提供了他的身份证号码以及户籍地社区信息。“那天,我突然接到村委的一个电话,告诉我父亲找到了!我当时根本都不敢相信!”一个普通的傍晚,张福接到了村委打来的电话,上一秒还一脸困倦的他,下一秒激动地一蹦三尺高。

在老人的印象里,儿子10岁以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但在儿子张福记忆中,父子俩的最后相聚,却定格在10岁后的一次昆明之旅。“我记得,那时候爸爸出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突然回来,说带我去昆明玩,他还带我去了滇池等一些有名的景点。”张福说。模糊的记忆里,只有父亲牵着他的手,带他穿梭在昆明街头的依稀景象,父亲失联多年后,他甚至循着稀疏记忆去过昆明寻找,但并无任何消息。

就在张福百感交集的同时,在广州,老人旧疾复发,广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急忙将他送到医院,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更是思乡心切,只盼着能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

次日傍晚,工作人员通过与医院协调,老人与儿子通上了电话,在确认了家人安好之后,父子俩隔空落泪,“父亲走了31年,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他,成年后也一直在找他,但用过各种方式找了这么多年,都没有结果,几乎绝望了,甚至已经在老家给父亲立了碑。”张福说,他恨不得马上飞到广州,接父亲回家。

父子团聚 老人开心又懊悔

从重庆到广州千里路程,张福和亲戚星夜兼程,轮班开车20多个小时赶到广州。在市救助站咨询接待大厅,分离了31年的父子终于得以相聚,张福望着须发尽白的父亲,热泪盈眶。“福儿!”老人颤抖着喊出儿子的乳名,父子俩泪眼婆娑,相拥而泣。

在办好了相关手续后,张平老人跟着儿子一起踏上返乡之路。“爸爸,这些年,您都过得怎么样?”回家的车上,张福和父亲拉起家常,了解到他30多年在外流浪的艰辛和思家心切却不敢回去的矛盾心情,不禁叹息。而老父亲也才知道,因为家境不好,儿子小学没毕业就去了北京当厨师学徒,也一直在外漂泊,五年前才回到老家生活。

二十多小时的车程,对于老人来说,却足足走了31年!“爸爸,你看,这里原来是田地,现在都盖了房子,那里的荒地也改建成了文化广场。”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老人难以平静,听着儿子和他讲述着这里那里的变化,心里又激动又难过,“我开心啊,终于回家了!我后悔啊,回家太晚了!”

虽然已经改行不再当厨师了,但父亲回家,张福还是又下了一次厨,使出浑身解数,置办了一桌欢迎宴。“不知道爸爸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以后慢慢相处吧,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张福笑着说。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潘芝珍 李斯璐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