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仰望星空 心系花城
日期:[2020-10-07]  版次:[A04]   版名:[家国同庆 佳节情浓]   字体:【

■李建基(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泛珠三角科技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五羊天象馆常务副馆长)

“今年中秋可见三年来最圆中秋月”“红棉寒冬腊月吐艳花开两度”“广州凤凰木四年来开花最灿烂”………这些常见诸报纸上的科普稿件,是我专门写来介绍广州地区的天文现象和花卉物候稿子。我作为通讯员,已经坚持写了快40年。

近40年一直撰写科普文章

我今年67岁,生在广州长在广州,除了年轻时有三年时间在陕西当兵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广州生活。对广州这个城市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经常观测广州的天文现象和各种花卉植物的自然变化。 广州有“花城”的美誉,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绽放,加上我从小就喜欢观测大自然的变化,像天文、地理和植物生长等方面都很有兴趣。读小学时,除了看书外,还学无线电,动手组装矿石收音机等。年轻时还有人找我帮忙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后来慢慢就开始自己写点天文科普文章。

我至今还记得,1981年8月,那年28岁的我首次投稿,介绍“金木土三星巧聚争辉”,没想到很快就被刊登出来了。那时候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在写关于天文、物候的科普稿件了,写了将近40年了。 那一年我觉得在报纸上很少见到天文科普文章的出现,加上自己一直对这方面有兴趣,于是就想着写些介绍天文现象的文章,让更多人对天文科学产生兴趣。

以前在广州可以看到很多星星,在上世纪70年代,好天气就可看到北极星及其北斗七星,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到银河。现在城市发展了,夜晚灯光也多了,要看到夜空中更多的星星就要到郊区去看了。

造就了“网红”打卡点

除了天文类的稿件外,我还开始写关于花卉植物、水文潮汐和历法气象等的科普文章。以往珠江遇上天文大潮时,我都会预先写稿提醒市民留意。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上班时我还会利用休息时间跑到天字码头观测潮位变化。而这些平时观测中掌握到的资料,还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像荔湾区的沙面,因为靠近珠江,经常会在天文大潮或风暴潮来临时被潮水淹没部分路面。因为我熟悉珠江潮汐变化,常有人咨询,预测最高潮水会不会淹到沙面的地下停车场。

从1982年开始,我就在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时候关注路边的植物的开花情况。像木棉、木芙蓉、鱼木、梅花、无忧树、荷花、睡莲等植物都有长期观测。其中一棵在海印桥北面的凤凰木,由于就在长年上班的路上,所以我坚持观测记录了10多年。近年来这株凤凰木开花比以前漂亮,满树红花,鲜红艳丽,经我写稿介绍后,不少市民都来到海印桥这里观赏拍照,这株凤凰木俨然成了一个“网红”景点。现在我还在编写内容丰富的“广州自然物候历”,介绍近百种花卉植物的花期动态。

“追日族”国外观日   

为了观测全天88个星座及其特殊天象,我跑遍全球七大洲。1995年10月,我跟随中国天文学会组织的赴泰国日全食观测团,首次在泰国观察和拍摄了日全食。至今我已看过4次日全食、3次日环食。我还连续组织了5次“追日”观测团。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2009年7月,组织了一个140多人的观测团前往湖北荆州,成功地观察和拍摄了日全食。参加观测团的,都是天文发烧友,其中不乏70多岁的长者,有的发烧友甚至还带上了只有3岁大的小孩。近年来,市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也日渐增加,像今年6月21日的日环食就有不少市民关注。我除了写文章介绍此次日食外,还接受电视台采访,在电视镜头前向市民讲解如何观看日食。

多年来,我走遍广州好多个地方观测,亲身体会到广州的巨大变化。以前去从化看北回归线标志,去萝岗看香雪都要坐车去,花的时间也挺长的。现在坐地铁去就可以了,非常方便。我会一直在广州观测记录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广州。

(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整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