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搞书法不是为了展厅,而要走进千家万户
日期:[2021-02-17]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文化大家贺新春

张桂光

1948年生于广州,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978年,他考上中山大学古文字专业研究生,师从容庚、商承祚先生,开始了对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的研究。

早晨7点睡到自然醒,养足精神的张桂光来到工作室,抱着大部头的古文类文献开始潜心研究热爱的金文,兴致高昂时还要挥毫泼墨一番。身后的墙上,贴着他亲手用金文撰写的对联“画笔应开新境界 书林莫负好时光”,对联旁点缀着妻子画的牡丹。张桂光说,这是他2020年疫情期间的日常状态,也是他所期待的退休生活。展望2021年,他提笔写下“牛转新机 牛年到,鸿运照,牛转新机传喜报!”

2020年关键词

克服艰难险阻

张桂光说,2020年全世界都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大难题,“整个世界都处于大动荡,大恐慌,我们中国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这更让他能够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2020年,张桂光教授的课题《商周金文大词典》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他将带领学生用四年时间完成这个课题。多年来,他热爱古文研究并硕果累累,如《商周金文辞类纂》(2014年)荣获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等奖项。

除了醉心古文研究,张桂光在疫情期间还发表了不少文章,和不同学者探讨观点。有学者发文称“书法迈向‘展厅时代’,‘鸿篇巨制’势不可挡”。张桂光认为展厅与书斋本来不存在文化差异,展厅不过是书斋创作成果的展示平台而已。展厅需要百花齐放,书法的前途是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搞书法不是为了展厅而搞的,而是为人民服务的,要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疫情期间张桂光组织省书协的书法家们以笔为“武器”,积极参与到抗疫工作。书法家们创作数以万计的书法作品,积极宣传防疫常识和防护知识,讴歌奋战在抗疫、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等。省书协更是通过微信平台共推出八期线上展览。去年7月,疫情稳定后,省书协又主办了“同舟共济艺起战疫,广东省抗击疫情主题书法作品展”线下书法展,并向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及援武汉医疗队全体医务人员赠送省书协主席团张桂光等人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据悉,展览中共展出作品175件。

张桂光也借用并书写了毛主席的诗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鼓舞大家的斗志,颂扬医务人员。

为了不断加强沪粤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去年11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守望岭南——张桂光书法作品展”在上海开幕,展览共展出张桂光先生的100余幅(套)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五体,展现了张桂光在书法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以及对传统诗词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深厚学养。

2021年关键词

“牛”转新机

展望2021年,张桂光巧妙地利用扭转新机中“扭”的谐音“牛”,提笔写下:“牛转新机 牛年到,鸿运照,牛转新机传喜报!”

作为省书协主席的他认为书法的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进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创新,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创新。”为了弘扬岭南传统书法,他与和他志同道合的一帮人一起,在不断努力着。

据张桂光介绍,为回顾广东老一辈书法家的不凡历程,展示岭南已故书法名家的传统功力和艺术成就,2018年,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与岭南画派纪念馆共同主办了“岭南墨妙—詹安泰、佟绍弼、何绍甲、卢子枢、麦华三书法精品展”。“假如我们不去挖掘,大家都把他们忘记了,所以现在要把他们的精品展览出来,让大家对岭南书法传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张桂光说,展示岭南已故书法名家艺术成就的系列活动还会继续,“我们准备用5年时间回顾25位大家。”2021年,省书协准备再对容庚、秦咢生、吴子复、李曲斋、张大经五位大家进行回顾,目前正在筹备阶段,已经向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收藏单位、家属以借展的形式广泛征集相关书法篆刻作品,也正在征集五人的书法、篆刻、诗词和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对年轻人的建议

写书法更需要临摹前人的书法

对于学书法的年轻人,张桂光给出的建议是“临帖”,“实际上一切都是临帖,写诗首先是临摹古诗,写文章首先也是临摹优秀的文章。”而写书法更需要临摹前人的书法。他表示,要在传统上进行创新,“创新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经历了一定时间后自然会爆发。”

■统筹:洪波 李世云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清峣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郭思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