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集采大考又至 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联采蓄势待发
日期:[2025-09-30]  版次:[A14]   版名:[新健康]   字体:【
■廖木兴/图

扫码获取更多健康医药资讯

2025年9月17日,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中采购企业注册并办理CA证书的通知》。这一通知正式拉开了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集采的序幕。作为继2024年首批45个品种之后的全国性医药采购改革深化举措,此次集采不仅品种数量预计扩容至近100个,更通过规则升级、质量管控强化等手段,推动中药饮片行业从“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加速千亿元市场的格局重塑。

政策背景

从“试水”到“深耕”,集采覆盖临床核心需求

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自“4+7”试点以来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显著降低了虚高药价,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然而,相较于化药和医疗器械,中药尤其中药饮片的集采步伐相对谨慎。这背后是中药饮片自身的复杂性:道地属性强、规格等级多、炮制工艺不一、质量评价体系更为复杂,标准化和同质化难度远高于成分单一的化学药品。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行业存在着生产主体“小、散、乱”、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流通环节繁多、价格波动较大等痛点。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达2788亿元,占中药整体市场的61.7%,但行业CR5(前五企业集中度)仅18%,质量抽检不合格率常年维持在12%-15%,重金属超标、农残问题突出。为破解这些难题,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这一“利器”被引入中药饮片领域。

过往两轮中药饮片集采的实践为改革奠定了基础。2023年,山东牵头15个联盟地区完成21种中药饮片集采,平均降价29.5%,最大降幅56.5%。在中药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有效发挥了稳预期、稳供应、稳价格作用,也为实施全国中药饮片联采工作积累了经验。2024年5月,中药饮片采购联盟首次扩大到全国,山东牵头该轮集采覆盖黄芪、党参等45个临床常用品种(84个品规),吸引近3.2万家医疗机构参与,需求量达9700多万公斤,最终共有598家企业中选,涉及产品达12069个,平均降价42%,于2025年4月落地实施中选结果。集采通过“量价挂钩、质量优先”模式,提升了道地药材使用率和溯源体系覆盖率。截至2025年7月,浙江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68%,溯源体系覆盖率达72%。推动道地药材使用率提升至68%,溯源体系覆盖率提高至72%。

在此背景下,第二批集采的启动被业内视为“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步。与首批相比,第二轮集采品种数量或将明显增加,明确覆盖临床用量的60%以上,有业内人士预计可能接近100个品种。该业内人士表示,未被纳入的品种仍存在价格虚高空间,扩容势在必行。

规则升级

从“低价中标”到“全链条竞争”,质量权重再提升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强调,中药饮片集采不能简单复制化药模式,必须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保障和价格形成机制,要体现“优质优价”,保护道地药材和传统炮制技艺。

与首批相比,第二批集采的规则调整直指行业核心矛盾。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办公室明确,新申报系统将质量指标权重提升至40%,涵盖道地药材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全程溯源能力等维度,而价格权重降至50%,剩余10%考察供应稳定性。业内观察人士表示,首批集采是“破冰”,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第二批则是“深耕”,通过品种扩容、质量挂钩、全链条管控,真正触及行业“小、散、乱”的核心痛点。

质量管控成为核心门槛。2025年8月1日实施的《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要求强制标注保质期,倒逼企业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张丹指出,保质期标注绝非简单的时间界定,而是对生产工艺、仓储条件、原料稳定性的综合考验。例如含多糖的黄芪需控制水分含量在12%以下,含挥发油的薄荷需采用冷链运输,这些都将推高中小企业成本。

在此前的全国中成药联采中,设置了综合评审以及竞价报价两个重要环节确定拟中选药品。通过追溯体系指标,对于实现中药饮片生产、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销售等环节追溯设置不同得分,引导企业实现全过程追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对企业自有种植基地和签订供货协议种植基地予以支持。

供应稳定性也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能力。近日,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办公室发布公告称,山东泰尚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燕双生药业有限公司、大连大仁堂(亳州)药业有限公司因无法满足全部有协议采购量的医疗机构需求,违背了在申报材料中作出的承诺,取消全部中选品种资格、列入“违规名单”、暂停参与联盟地区集采活动18个月。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亏本抢标”很可能导致断供,最终被列入黑名单。拥有自有种植基地的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种植压缩成本,实现集采供货的同时保证一定利润。

市场分化

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中小厂商加速转型

一直以来,中药饮片市场企业数量多、单体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而中小企业占比极高,存在“小、散、乱”的结构性问题,大量企业营收规模远低于行业均值。而中药饮片集采的“双刃剑”效应正在显现:一方面推动行业集约化,另一方面加剧市场分化。

龙头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巩固优势。今年8月,云南白药全资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以6.6亿元收购安国聚药堂100%股权,获得5.3万家B端客户和北方道地药材资源;康美药业深化“智慧药房”服务,通过代煎、配送一体化方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2025年上半年中药饮片业务营收增长22%;太极集团在半年报中明确提出“战略储备+运营”模式,计划将GAP基地面积扩大至10万亩。有证券医药分析研报指出,集采倒逼企业从“贸易商”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型。

中小企业竞争边缘品种。数据显示,当前中药饮片行业约七成的企业为年营收低于2000万元的“小作坊”,缺乏溯源系统和质量检测能力。当大量上市公司及大型集团成为集采的主要注册企业时,中小企业仅能参与边缘品种竞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过去靠信息不透明、标准不统一生存的小作坊式企业,在国家陆续出台的中药饮片管理规定和中药饮片集采的“游戏规则”下将难以为继。同时,缺乏研发能力(如稳定性试验)和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也将加速退出市场,这实际上是倒逼整个产业从追求“价廉”转向注重“质优”和“规范”。据了解,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开始退出医院渠道,转向零售药店、基层医疗机构或电商等非集采市场或代工业务,但这些市场的竞争同样会因集采的“虹吸效应”而加剧。行业洗牌和兼并重组或将加速。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突围核心。行业专家认为,集采不是“价格战”,而是“效率战”,集采时代,企业更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降本增效。康缘药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虚拟映射真实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80%以上,通过指纹图谱实时监测生产质量,将批次间有效成分差异从±15%降至±3%;上海同济堂开发“中药智慧煎药系统”,AI算法实时调整温度、时间、辅料配比等关键参数,确保有效成分保留率提升15%-20%,批次差异率降低至3%以下。

中药饮片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30年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将达59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6%。未来的竞争,将是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从上游的种子种苗、种植养殖,到中游的饮片炮制、精深加工,再到下游的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和临床服务,具备完整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在集采时代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新快报记者 梁瑜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