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宝汉直街“整容记”——广州“非洲人街”见闻
日期:[2018-09-05]  版次:[A05]   版名:[重点]   字体:【
■在广州登峰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阿里提(右)在英语课堂上向老人提问。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欢迎来到宝汉直街——对很多非洲人而言,这条位于中国南部城市广州的普通街道,意味着机会、挑战和梦想。

这条街道只有两三百米长。在广州生活了15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商人菲列说,许多第一次抵达这里的非洲人会专门到街口的登峰宾馆前拍照留念。

“广州是很适合做生意的一个地方。”他说,“但现在和十多年前不一样了,想成功既要有智慧,也要更注意遵守市场规则。”

“很多非洲人将广州视为梦想起点”

宝汉直街毗邻广州火车站和广州客运站。在这条街方圆一公里内,有着多家服贸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到广州采购各种“中国制造”的非洲客商纷至沓来。由于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宝汉直街周边的天秀大厦、怡东大厦等物业迅速成为中非商贸业务密集开展的“宝地”。

如今,这些大厦的低楼层依然是非洲客商人流如织的商贸摊位,中高层是从事中非贸易的公司办事处。和十多年前相比,服装和鞋帽依然是非洲客商采购的重点,但出口到非洲的货物中,电冰箱、电视机、多功能净水器、手机零配件等物件正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宝汉直街所在的商圈,尽显中非民间贸易活力。很多非洲人将广州视为自己人生梦想的起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继森说。目前,宝汉直街所在的登峰社区有1200多名常住外国人,其中非洲人超过800名。

塞内加尔商人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萌就是其中之一。十几年前,他偕妻儿在这条街附近租住一套70平方米的屋子,客厅里堆满了鞋帽、衣服和小家电。

“当初从这些批发城淘东西到非洲卖,能比在国外市场便宜一半以上。”他回忆说。

然而,巨大的人流量对宝汉直街的环境卫生、社会管理形成了不小挑战。当地居民说,2014年以前,宝汉直街一度混杂出现了上百个商铺,其中不少是违章建筑。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等因素,这里常发生噪音扰民、出租纠纷、贸易摩擦等问题。

“外籍义工是重要桥梁和公益力量”

转变开始于2014年底。当地各个部门联合组建了300多人的队伍,对乱摆乱卖、非法营运、非法兑换货币等现象进行治理,并对7000多套出租屋实行登记造册并定期巡检。

街道景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街道边满是广告的黑墙换了仿古贴片;蜘蛛网般的电线下了地;新设的拦车杆让街道行人畅行。

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穆斯塔法发现,在这里生活、工作也更加便利。他如今换了个100多平方米的复式公寓,还在怡东大厦租用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其中大部分手续是在广州登峰街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办理的。

这个综合服务中心11年前还是十几平方米的工作站,3年前搬到1000多平方米的新址。升级后的服务也囊括更多方面,包括临时住宿登记、综合培训、法律援助、外币兑换、图书借阅、房屋租赁登记、代征出租屋综合税等等。

广州已经在常住外国人超过200名的街镇建立了75个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并在居住50名外国人以上的社区里常态化开展创建“和谐家园”的文体活动,加强中外民间交流,帮助外国人融入社区。

更多非洲人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17岁的尼日利亚少年约书亚成为登峰青少年足球队队长,广东工业大学的刚果(金)小伙阿里提义务给老人教英文……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与居民其乐融融地生活、工作已成为当地特殊的风景。

“在服务外籍居民的时候,外籍义工是很重要的桥梁,非常重要的公益力量。”登峰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外国人服务专项负责人王海戈说。近3年来,登峰街已有30多名登记在册的外籍志愿者。

“我遇上了中非贸易最好的时候”

从宝汉直街出发,更多非洲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一家跨国货运贸易公司在广州的代表,38岁的菲列目前主要从事家具、室内装饰品和日用品的对非贸易。他的采购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宝汉直街附近商圈,经常去其它城市比如佛山采购家居用品,还频繁前往义乌、重庆、福州等地的工厂进货。

“我遇上了中非贸易最好的时候,希望更多人能抓住正在到来的新机遇。”他说。

特写

非洲姑娘恩杰里 和幼儿园的中国孩子们

据新华社电 9月3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共同谋划中非合作新蓝图。同一天,邻近北京的天津,肯尼亚姑娘恩杰里在幼儿园迎来进入新学年的中国小朋友们。

早上七点半,恩杰里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等着孩子们的到来。“I miss you, teacher!(老师,我想您了!)”一看到恩杰里,一个小男孩儿便飞奔过来扑到她怀里,似乎盼着开学已经很久了。

“我非常爱我的孩子们,他们对我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我的肤色,我的语言,甚至是我的头发!”恩杰里开心地说。

她的课堂也总是充盈着欢笑和音乐。在恩杰里申请开设的非洲鼓兴趣班上,八个小朋友和她围坐成一圈。一拿到鼓,孩子们就炸开了锅,但一听到恩杰里打鼓,却又都安静下来,跟着老师的节奏拍击鼓面。伴着整齐鼓声,恩杰里唱起家乡的歌谣……

2008年夏天,恩杰里每天守在电视前观看北京奥运会,美轮美奂、大气磅礴的开幕式和热情洋溢的中国奥运志愿者更是加深了她对中国的向往。

大学期间,恩杰里加入了内罗毕大学合唱团,头一遭接触中文,学会了《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中文歌。大学毕业时,恩杰里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得到了来天津师范大学学习一年的机会。自此,她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着迷。2015年,她通过了汉语水平五级考试,再次获得孔院奖学金,留在天津师范大学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

让她没想到的是,中文还成为了她和丈夫的“月老”。2012年,来自多哥共和国的阿凡·马瓦勒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到南开大学攻读通讯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海外技术顾问。来自非洲东西两端、母语各不相同的他们通过中文相识相知,并于2016年喜结连理。

中国一直致力于为培养非洲年轻人才做贡献。自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国已为非洲培训了20万名各类职业技术人员,并提供了4万个来华培训的名额、2000个学历学位的教育名额以及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除了丰富的学识和甜蜜的爱情,恩杰里在中国收获的另一珍宝就是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她就在天津一所幼儿园实习,负责教3岁至5岁的孩子们学英语。

“我特别喜欢解答中国孩子们的问题,告诉他们非洲是什么样的,肯尼亚在哪里、有什么,我还帮助孩子们学习非洲音乐!”恩杰里得意地说。

恩杰里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她去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非洲,了解那片神秘肥沃的土地,和那里善良友爱、勤劳好学的人民。

闲暇时,恩杰里会翻看报纸、查找资料,了解和研究中国。

“近二十年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会珍惜在中国的时光,多学习、多钻研,丰富和提升自己,把这里所学的带回肯尼亚。”她说,“希望我可以成为促进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中国孩子更了解非洲,让我的非洲朋友更了解中国,让中非友谊一代代传承下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