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著名画家史国良:广州举办速写展是一次呼吁 唤醒更多的画家要深入生活
日期:[2025-09-14]  版次:[A07]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第一次在天上画的速写》 杨之光 1964年作 纸本设色 34cm×45.5cm 杨之光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人物介绍 史国良 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杨之光速写。 图源:阳光雨露

■丰收的喜悦,杨之光速写。 图源:阳光雨露

“新活力广州——2025年全国速写展”的筹备工作正逐步在推进,今年是第五届,但前后也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著名画家史国良从第三届便开始介入参与,到今年已经十余年,他认为,“广州举办速写展,是一次呼吁,一次号召,更是一种对关注生活的宣言,表明我们还在画,还在坚持。”

1

“现在喜欢画速写的成了一种怀旧情怀”

收藏周刊:广州持续举办速写展,这对美术界意味着什么?

史国良:我觉得这个展览对美术界特别重要。很长一段时间里,速写不太被美术界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摄影、电脑喷绘、人工智能等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的出现,对视觉创作中的绘画确实是一种冲击,尤其对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走捷径,再到生活中画速写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喜欢画速写的成了一种怀旧情怀。我们这一代人的创作模式、审美等方方面面,更倾向反映生活,而不少人的基本功训练都从速写里得到了实惠,所以,他们一直在坚持这种方式,用速写的笔头记录生活,记录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其实这也是上一代大家,比如杨之光、方增先、刘文西、黄胄、周思聪、卢沉等,他们对速写特别执着。可以说,速写是他们创作的一部分,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科技手段,他们完全凭手头来画,所以,手头功夫特别的扎实,速写成了他们创作与生活之间的一个连接,所以,在他们的影响下的几代画家,到现在还特别重视速写传统。在当代年纪稍大一些的成熟画家,都会认为速写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对速写也有特别的情怀,所以,广州举办速写展,是一次呼吁,一次号召,更是一种对关注生活的宣言,表明我们还在画,还在坚持。因此,这次展览还具备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一些年轻人可以起示范作用。

收藏周刊:在全国范围内,能够连续这么多年以速写作为一个主题办展览的,是不是只有广州?

史国良:的确如此,目前只有在广州这个“火”还没灭,还在燃烧着。这里跟历史原因也有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州就是人物画的重镇,在那个年代广州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画家,对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些画家也都是速写高手,所以,火种在广州还保存着,这跟当年这些大家们的努力有关。放眼全国,现在已经找不到另一个地方这么提倡了,尽管也没有地方旗帜鲜明地反对速写,只是他们没有像广州这么坚持。在以往的教学里,速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创作的一个必要手段。但现在都不太重视,包括美协都不太重视速写。

但越是这样的情况,越让我感觉到广州连续五次举办速写展览的珍贵,这次宣布举办开始,各地都在高度关注并踊跃投稿,几乎把全国各地的还有速写愿望的火苗都突然点燃的感觉,当然,这种蔓延之势,上一届就开始了,还组建了“刹那间”速写群,群里汇聚了全国各地数百人,每天都在讨论速写,分享速写。

2

“速写能够训练一个人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收藏周刊:在AI发展迅猛的时代,继续提倡画速写或者依然把速写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的必要性大不大?

史国良:AI是挺好的,但我觉得他只是在另一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方便,对以后的艺术生来说,只是一种辅助,速写这种绘画基础还是要坚持的,速写能够训练一个人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这一点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替代的。速写是检验造型水平,检验创作水准的手段。

收藏周刊:您刚刚提到像杨之光方增先等前辈,他们对待速写的态度是怎样的?

史国良:可以说,速写是他们艺术生命的一部分,我跟杨之光先生很熟,我年轻的时候就常常看他画的速写。他通过速写的方式,影响了后来的人物画发展。后来很多画家也都受过他们的启发,尤其杨之光是最活跃的,在院校里,他的速写应该是画得最多的,他还写过关于速写方面的书,他的贡献很大。

收藏周刊:都说画速写对创作有好处,但画速写的时候,是否也有什么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的?

史国良:很多人开始画速写的时候,由于没有跟创作结合,只是为了画而画,纯粹练习造型,没养成为创作服务的习惯,从而导致速写对自己的创作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所以,速写要有创作意识。

实际上,杨之光的速写本身就是绘画创作的一部分,他也曾跟我强调过,速写除了训练手头功夫,还要跟创作结合,要跟毛笔结合,它是创作与生活的桥梁,然后再反过来,有了创作经验以后再去画速写,就会明确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创作中需要什么。

第二点,尤其人物画家,到生活中坚持画速写,除了刚才说的理由外,就是要保持手的控制能力,对造型的把控能力,即使已经很有创作经验,但不画速写之后,临场的本事会降低,驾驭型的能力就会减弱。

人物画创作,如果长期脱离生活就容易概念化、套路化,容易画得很“油”,避免这样的毛病出现,就要多写生、多画速写,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的东西,让我们的画面保持生气,还避免套路化、概念化。

3

“画速写不要乱换笔”

收藏周刊:您以前跟杨之光先生也很熟,也经常听他提到速写的重要性,他有没有跟您提过,说画速写还要注意些什么或者要侧重些什么?

史国良:我记得他提到一点很重,就是画速写不要乱换笔,不建议今天用这种笔画,明天用那种笔画,他说一种笔有一种笔的方法,这跟创作协调有密切关系。比如习惯用炭笔画速写,就尽量不要变,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什么都没有,临时抓什么就什么也可以,但是主要还是要保持对某一种笔的熟练掌握,因为钢笔跟炭笔的风格差很远。

如果经常换笔画速写,对创作风格的形成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如果一个人经常搞创作,会依赖速写的,创作的时候知道哪里缺,往往会用速写的手段补回来,这时候就会知道速写能不能为创作服务,这是随时检验的,速写与创作之间有一个协调的点,找对了,再画速写就会更好,这样速写真的会变成自己创作的帮手和创作的工具。

收藏周刊:听说杨之光先生习惯用碳条画速写?

史国良:对,他用碳条画得多。水墨速写也多。他还有一个主张,速写要注意构图,带构图的速写,不要老是单画一个人,要生活有关联,就把有取舍的场面给它组成一个画面,这就是创作的开始。

收藏周刊:能不能说比如说可能没有速写这个手段的话,也许也形成不了杨之光目前的艺术成就?

史国良:这是当然的,我们前面说的几个大师,如果没有速写基础,他们都不会形成今天的他们。

4

“不提倡画速写的人多是因为丢掉了这个本事”

收藏周刊:还有一个概念,速写和写生是否两个概念?

史国良:速写只是一种手段,属于写生的范畴。写生的范围更大。在课室画模特,也叫写生。但真的要写生,就是到现实中去记录生活。

但写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生活很多新鲜的东西不熟悉,我们通过画笔认识它。第二就是记录生活,感受生活的气息。速画是用最简练、最概括的手法和线条做记录,把传统意义的素描中的“慢”变成“快”的过程,这是一种本事。

收藏周刊:一定要有人的内容才算速写吗?

史国良:画人只是其中一个项目。风景、植物、汽车、动物、道具、楼房,什么都可以作为速写的对象,只要创作中可能出现的都可以画。比如像杨之光的《矿山新兵》,画面里有芭蕉,这都是生活中的积累。比如他画的农讲所,后边很多棕榈树,还有他的《浴日图》画的军舰甲板上的水,以及栏杆,都画得很生动,这些都是平常速写积累下来的功夫。

收藏周刊:对于画家来说,用相机积攒素材跟他现场画速写积攒素材,到最后应用到创作上,两种方式的区别在哪里?

史国良:如果没有速写基础的话,直接用照片就容易死板。那些不提倡画速写的人多是因为丢掉了这个本事。每一届的全国美展的作品,就特别明显,几乎一样的创作模式,缺乏生活气息,呆板的作品太多,就因为他们平常不画速写,依赖照片。

所以,这时候办速写展正当其时,我希望以后不只在广州办,有机会要到北京来,唤醒更多的画家深入生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