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我被流放了,我太南了 但是我还可以吃阳光来充饥
日期:[2020-10-18]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苏轼 前赤壁赋(局部)纸本

■林语堂 《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文/潘玮倩

苏东坡想攫取宇宙间的奥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他攫取了生命间的奥秘,吞吐之间,是美味佳肴,是光和温度。

公元1094年前后,苏东坡在广州买了些上好的檀香,然后,现在是在惠州的松风阁了,他常常喜欢细闻檀香。“有时窗外凉风徐来,他下午酣睡,等屋顶一只乌鸦把他唤醒。”

醒来之后就到了黄昏,在这么悠长的环境中醒来,一下子就会掉进烟火时间——他要吃晚饭了。

如果是现在这种初秋微凉的天气,他可能会吃羊。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里,记载了苏轼在惠州发明的烤羊脊: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

然后伴点小酒,反正他的邻居林太太,就是酿酒的,总是赊给他酒喝——

“到了惠州,苏东坡最大的发现,是此地无酒类的官方专卖,每家各有家酿。由此时起,他开始品尝桂酒,这时他仿佛在遥远的地方遇到了知己。在给朋友的好多信里,他赞美此酒的异香。此种酒微微带甜而不上头,能益气补神,使人容颜焕发。在一首诗里苏东坡盛夸此酒,如果此种酒能开怀畅饮,会感到浑身轻灵飘逸,可飞行空中而不沉,步行水面而不溺。他打听到桂酒的酿造法,刻在石头上,藏在罗浮铁桥之下,所以只有寻神求仙的人才能寻到。”

他还研究过生蚝的做法,“一是把生蚝肉与浆加上水和酒一起蒸煮;二是取蚝肉烧烤,肉熟后随口咽下”:

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甚至还挑战过田鼠、蝙蝠和蛤蟆肉: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这个跋涉一千五百里,从中国北部到中国南部的人,一路经历过多少驿站、度过多少个日升日落我们已无从计算,那行程,断不如他后来诗句所描述的那么美妙。饥饿如影随形,他曾在杂记里,写过“食阳光止饿”的方法,他说洛阳有一人,曾掉落深渊,与蛇和青蛙共处,他留意到,每当日出之时,这两种动物就会转向缝隙中射进的光亮之中,就像觅食一样,这个人既饥饿又好奇,于是也模仿动物吞食阳光的动作,竟然不再觉得饥饿,直至获救。

他的这段记述,可能权当趣闻,但是,在语言的深处,这种对生和对美的渴求,表露无遗,然则,他难得地充满了觉察之心:欲念在,化解也在。

所以他觉得吃阳光也可以解决问题。

这种洒脱和浪漫,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癖性,可以直接把他害死。所以,当他的政敌听到他在流放途中,依然如此诗情画意、苦中作乐的时候,果断地,贬他啊!从惠州到海南,甚至做好了让他在海南寂灭的设想。

岛上真的要什么没什么,对于一个来自北方的老人而言,“太南了”。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最后部分,用淡然平实的文字描述了他的生活——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现在他就和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和这些老实人在一起,他无须乎言语谨慎,他可以完全自由,可以名士本色示人。

这样的人,“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苏东坡传》和《幸会!苏东坡》)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