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血腥恐怖游戏“海龟汤” 小学生也玩?家长好担心!
日期:[2025-07-25]  版次:[A06]   版名:[新快视角]   字体:【


●玩到不敢洗澡上厕所

“一二三,木头人,你输了,我死了”,这是最近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名为“海龟汤”的推理游戏中,常说的话语。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以“恐怖”“烧脑”为噱头的“黑汤”“红汤”,正通过短视频平台、热销卡牌及线下店铺等方式,吸引中小学生进行参与。

不过,动辄数十万点赞的悬疑视频、销量数万的恐怖卡牌,却鲜有有效的年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专家表示,此类游戏部分内容已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亟需法律约束、平台履责和家校引导。

现象

小学生沉迷“海龟汤”暗黑剧情

张先生近来颇感困扰。他读五年级的儿子迷上了“海龟汤”的游戏,频频拉着自己一起玩。最初张先生想着多陪陪孩子,但几个故事讲下来,他逐渐察觉到不对劲。

“内容全是‘谁死了’‘被谁杀了’。一连串故事讲得我脊背发凉”。张先生回忆道,“其中甚至有因为妈妈责备孩子乱跑,结果孩子竟将妈妈做成烤肠的情节。”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海龟汤”是一种逻辑推理游戏,出题者会抛出一个简短而神秘的事件概述,称为“汤面”。同时,出题者心中有一个能解释所有谜团的完整故事,即“汤底”。

参与者通过不断提问,凭借出题者“是”或“否”的回答,抽丝剥茧推理还原出完整故事。

张先生询问儿子后得知,这股“海龟汤”风潮已在全班流行开来,同班同学都在玩。

血腥暴力情节引发家长担忧

一般来说,海龟汤可以根据恐怖等级,分为清汤、红汤、黑汤。“清汤”多为轻松有趣的脑筋急转弯式,而偏血腥、重口味的“红汤”与“黑汤”则因更悬疑恐怖、更惊悚刺激而更受欢迎。

然而,在玩过几次“黑汤”后,张先生深感不适:“故事实在过于夸张,对生命缺乏基本尊重。”作为一名父亲,他尤为担忧,孩子正处于三观塑形期,过早、频繁接触此类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情节,极其容易被带偏,扭曲对现实的认知。

事实上,记者观察到网络上也有许多人发帖分享自己玩完海龟汤以后的感受。比如,有发帖人表示“最近晚上洗澡上厕所睡前总会联想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脑海里开始浮现一些恐怖画面”“一些细小的声音让我感觉很心慌”“也不想去上学,注意力完全没办法集中”等。

调查

相关视频营造悬疑氛围

恐怖解谜卡牌线上热销

“海龟汤”这股热潮究竟是如何席卷开来的?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海龟汤流行于多种渠道,并且以“恐怖”“烧脑”为核心的“黑汤”“红汤”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新快报记者在一些主流短视频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博主热衷于创作“海龟汤挑战”的内容。这类视频通常标题夺人眼球,例如标注“胆小勿看”“细思恐极”“高能预警”等字眼,刺激用户点击。这类视频内容营造出惊悚、恐怖氛围,因其浓厚的“悬疑感”和“刺激性”,在平台上收获了不少热度,动辄数十万点赞,个别爆款视频甚至高达230万点赞、47万转发量。

在多家电商购物平台上,以“海龟汤”为主题的解谜卡牌也成为了热销商品。这些产品大多打着“恐怖悬疑”“推理烧脑”“聚会桌游”的旗号进行宣传,其中一款卡片累计销量已达5万份。观察产品本身,卡牌设计通常以黑、红为主色调,醒目地印有血手印、鬼脸图案等恐怖元素。卡片正面展示了“汤面”和“汤底”,商家宣传“新手可玩”、“简单易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产品标注适用年龄为“14岁以上”,但在实际购买环节,未成年用户依然可以顺畅地完成下单付款,平台及商家并未设置有效的年龄限制或核验流程。事实上,一些平台在售的卡牌中,主打趣味轻松的“清汤”类型寥寥无几,而包含血腥、暴力、恐怖元素的“黑汤”“红汤”系列则销量亮眼。

除此之外,记者以“海龟汤”为关键词在同城服务中进行搜索,结果显示,不少线下的桌游吧、剧本杀店以及密室推理体验馆,都将其纳入了常规服务项目。这些场所通常提供“海龟汤”专场或将其作为其它推理游戏的前置环节。 不过,记者找到了一家专门组织的“海龟汤”桌面游戏团购,其宣传页面有明确提示谢绝未成年人入场。

专家说

猜谜推理游戏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放任孩子攀爬毫无保护的险峰极其危险

为何“海龟汤”如此风靡?网络上有玩过此类游戏的玩家道出了其中吸引力:玩游戏时,会以自己是故事作者的视角,不断挖掘细节,直到真相大白后,那一刻可能是灵光一闪,也可能是大彻大悟,这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在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副主委于东辉看来,“海龟汤”本质上契合了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核心吸引力在于其设置的“悬念感”——玩家带着对答案的渴求去破解题面,这个过程本身利用了青少年对未知的天然兴趣。

然而,于东辉指出,这类游戏的内容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这是需要重视的。

他认为,处于心理发育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其世界观尚未稳固建立,如果游戏内容包含了大量涉及扭曲人性、极端暴力、恐怖、死亡焦虑或消极悲观等负面元素,很可能干扰青少年塑造积极、健康、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他们形成稳定、客观认知之前,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可能植下错误甚至偏激认知的‘种子’”。于东辉提到,“海龟汤”猜谜、推理的游戏形式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况且推理过程确实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想象力,真正决定游戏影响好坏的是内容的具体取向和传递的价值观。“就像鼓励孩子去爬经过安全评估、设施完善的健身步道是有益的,但放任他们去攀爬未经勘察、毫无保护的险峰则极其危险。”

法律说

应该全方位阻断暴力内容渗透

保障身心安全与社交需求平衡

在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专家、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看来,“海龟汤”游戏中提到的“死亡”“尸体”“杀人”等一些暴力血腥内容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出版管理条例》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一类血腥暴力的内容,易引发未成年人恐惧、模仿或价值观扭曲。同样,血腥谜底可能被未成年人所效仿,增加暴力倾向风险,应当依法禁止。

一些网络平台会通过打广告的方式,将未成年引流下载app,进而参与游戏。郑子殷表示,若广告未标注“不适龄提示”或隐瞒恐怖、暴力内容,这种行为可能面临高额罚款。

“依据《广告法》,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除此之外,若内容造成未成年人心理伤害,监护人可提起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郑子殷说。

如果线下的剧本杀店铺组织进行“海龟汤”游戏并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郑子殷认为,违规提供服务的剧本杀店铺,可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如果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产停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违法所得一百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百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说起来,“海龟汤”是一款社交属性强的游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有社交需求。在浙江恒霁律师事务所律师卢琼看来,目前法律虽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有所约束,但针对“海龟汤”这类新兴游戏形式的规定存在一定空白。

卢琼认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文化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线下商铺的巡查力度,尤其针对学校周边的文具店、玩具店以及桌游门店等未成年人易接触到的场所。若发现商家售卖含不适宜内容的“海龟汤”游戏产品,应立即责令下架。

另一方面平台要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和人工审核结合的方式,对“海龟汤”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过滤,阻止血腥暴力内容传播,也可以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在此模式下完全屏蔽“海龟汤”游戏及相关不适宜内容的搜索结果和推荐,同时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更严格监控。

当然,教育和引导孩子不光只是依靠执法部门,学校与家长也要同样参与进来。在郑子殷看来,“海龟汤”游戏的监管需法律约束、技术防控、教育引导三轨并行:执法机关应严查源头生产与违规销售链条;平台及商家须履行年龄核验与内容过滤义务;家校社会需协作提供健康替代方案,将未成年人兴趣导向积极路径。唯有各方尽职尽责,全方位阻断暴力内容渗透,方能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安全与社交需求之间的平衡。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高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